彭潔云 劉姣敏
盡管從主板和創業板50%和25%的保代利用率來看,各家券商的保薦代表人已經趨于飽和,但2010年的保代轉會仍然暗流涌動,尤以小券商為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0年已轉會注冊的保薦代表人近50人。
《第一財經日報》梳理中國證券業協會資料發現,2009年新獲牌照的英大證券為了盡快籌建投行團隊,“挖角”最為積極,邀得五員大將加盟,包括國信證券的吉平、劉會霞,海通證券的黃山、中山證券的李毅和安信證券的李淵彬。其中,對于李毅來說,英大證券已經是他的第五個東家,堪稱“轉會”狂人。
另外,猛烈發力的還有近兩年來在投行業務上異軍突起的齊魯證券和中德證券。2010年,齊魯共從平安、銀河、華泰等券商“挖角”8位保代。中德證券則從投行實力不凡的國信、瑞銀、中信手中各挖走一位保代。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光大證券與恒泰證券的關系似乎很不一般,其2010年招募的沈奕等7位保代“清一色”來自恒泰證券,并且其中有三位都是光大的首批保代,在跳槽恒泰幾年后,又不約而同地“相約”回歸老東家。據一位光大證券人士透露,恒泰證券在2010年還未有IPO項目成功掛牌,投行實力堪憂是保代回歸的重要原因。
另外,財通、民生、南京、宏源等券商都在2010年新增3~4位保薦代表人,皆來自于銀河、中信、國泰君安等實力雄厚的大券商。
而在保代跳槽的背后,則是100多家上市公司變更保薦代表人的無奈。有券商人士表示,在2010年的保代培訓中,監管層曾嚴厲指出,保薦代表人的高流動性將會給其保薦的上市公司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按照相關規定,保薦代表人在公司發行上市之后,有一定期限的持續督導義務,隨著保薦代表人更換頻率的加快,這一督導期限的規定和約束力必將大大減弱,但目前并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制約。
“雖然保薦代表人的數目已經趨于飽和,但對于小券商來說,還是希望通過增加保代,擴充投行規模,增加通道,并看重保代跳槽帶來的投行項目。目前的“轉會費”還是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但下降的趨勢是必然的! 上述券商人士表示,2011年春節過后,一場新的投行“挖角”大戰或將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