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報》記者 薛玉敏
在這個“什么都漲得快,就是工資漲得慢”的年代,人人都渴望一份高薪工作。什么職業更誘人?告訴你,如今最風光的是保薦人。
國內金融獵頭公司范德國際的首席人力資源師趙成龍告訴《投資者報》記者,近期有兩三家券商在招聘,給出的價位是稅后雙百萬:200萬元的底薪,200萬元的轉會費,這還不包括簽字費、項目提成等。
薪酬咨詢公司太和顧問一份針對國內19家券商(承銷業務排名前50)保薦人的調查顯示,各項收入來源算下來的話,2009年千名保薦人中最高年收入直逼500萬元。
近幾年來,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券商保薦人的收入直線上漲。“每年薪酬大約都會有20%的增長。”
平均薪酬猛增
保薦人的收入名目繁多,包括底薪、津貼、轉會費、續簽費、項目提成費、簽字費、年度獎金等等。
最主要的是底薪和轉會費。趙透露說,保薦人的底薪比較穩定,一般都在150萬元左右,只是最近有幾家中小券商為了承銷執照,抬高了底薪,開出了200萬元的價位。
而轉會費近幾年來呈現直線上漲態勢。在足球界盛行的轉會費,如今在保薦市場也已成為一種慣例,并有愈演愈烈之勢。
趙回憶說,2007年時國內券商的轉會費一般還在50萬元;2008年就翻了一番,到了100萬;去年行情更上一層樓,平均的轉會費到了150萬元;今年的轉會費繼續增加至200萬元。
太和顧問的調研結果也顯示,19家券商中,2009年,最高的轉會費在170萬元,大多數券商集中在130萬~150萬元。一些實力大的券商轉會費出的少點,但也有80萬元。
除了不菲的底薪和轉會費外,項目提成也是保薦人的重要收入來源。趙告訴記者,一些中小券商的項目提成收入甚至占到總收入的一半。大券商比例相對少一點,一般在20%~30%。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券商的保薦人收入未必少于中小券商,因為其所承攬的項目規模會很大。
簽字費也是大型券商留住保薦代表人的吸引力所在。2004年推行的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要求每一個上市項目都必須有兩個保薦人簽字,簽字費也就隨之產生。太和顧問調查的19家券商中,去年給出的簽字費集中在80萬元,最高達到100萬元。
各種收入總體算下來,保薦人簡直是“金領”中的“金領”。“去年,19家券商中,保薦人最高拿到了480萬元,拿到240萬元左右的人數相對集中,最少的也有126萬元。太和顧問金融行業HR數據咨詢業務負責人蒲士林表示,近三年來保薦人的收入都在猛增。
“不過,持續上漲的情況不會一直持續。”蒲士林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隨著市場上準保代(準保薦代表人)數量的持續增長,整個市場人才供給情況會慢慢趨于平衡,當這些準保代都順利注冊成為保代之后,市場中保薦人的稀缺性才會降低。
保薦人資源稀缺
在熊市中,由于經紀業務、自營業務萎縮嚴重,券商整體收入下滑,但承銷業務卻是另一番景象。自去年6月份IPO重啟以來,新股發行馬不停蹄,各大券商承銷收入猛增,由此而來的“挖角大戰”也日趨緊張。
目前,少數大券商集中了大部分保薦人,讓資源稀缺更加突出。接近一半的保薦人集中在國信、中信、廣發、平安、海通、招商、聯合、中金、安信、光大這十家券商中。
證監會一位官員曾幽默地說:“在我的印象里,每四個保薦人中就有一人跳過槽。”
為了挽留人才,很多券商不得不加薪應對。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中信證券。自中信建投和華夏基金的部分股權轉手他人之后,中信證券國內券商龍頭的地位岌岌可危。今年6月,中信證券投行等部門加薪超過50%。
對于中信來說,投行部門的薪酬水平一直是向海外投行看齊,如今在高水平上再加薪,可見是其對投行的投入力度不一般。
各大投行開始加薪或者考慮加薪,除了承銷業務猛增、保薦人稀缺外,還有一個原因:經紀業務很難再有大的起色,因此同樣重要的承銷業務自然成為重點。趙成龍說,由于經紀業務競爭越來越激烈,有的券商傭金甚至降到了萬分之二的水平,這顯然到了虧損線,券商需要新的贏利點。
在趙看來,有承銷執照的券商,希望加薪挽留人才,畢竟在IPO重啟以來,新股上市速度加快,需要大量的保薦資源;沒有承銷執照的自然是想高價招攬保薦人,以獲得承銷牌照。
按規定,成為一家保薦機構必須具備四個以上保薦人,同時每一個保薦人一年只能簽一個保薦項目,因此保薦機構要做更多的投行項目,只有儲備更多的保薦人。
券商應對之策
趙成龍算了一筆賬:以行業內保薦人平均150萬元的年度底薪為例,一家保薦機構聘用10位保薦人的人力費用就高達1500萬元,在沒有項目發行的情況下,如此高的成本需要券商自掏腰包。
為了減輕壓力,一方面監管層在放松保薦人市場的門檻,注入新的保薦力量。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透露,今年正在進行的保代考試,門檻會放得很松,保代的通過率仍會很高。
從證監會保代考試的數據來看,2008年通過率僅有18%,到2009年,通過率就上升到了24%。
另一方面,很多券商投行都在建設自己的后備軍。每年,有很多的準保代通過考試,大部分是券商自己培養的,對券商來說可以節省一大筆費用。
以國信證券為例,鼓勵內部員工參加保薦能力考試,并且承諾考試通過后會積極配合其完成注冊,因此在重金激勵下,國信證券投行部門很快便儲備了數量眾多的保薦人和準保薦人。在2004年第一批保薦機構和保薦人名單公布時,國信證券的保薦人數量還處在中游,如今已居于行業之首。
“此外,還有券商開始改變過去的薪酬結構:津貼下調,簽字費提升。”蒲士林認為,多拿項目多掙錢,少拿項目少掙錢,這也有利于減輕投行部門的壓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