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兆寰 北京報道
中信證券(600030.SH)近期成為名副其實的“雞肋”,華夏基金與中信建投兩家棘手的股權轉讓問題,令其未來盈利前景堪憂,股價更是一路下探。
然而,《華夏時報》記者在通過多方采訪了解到,盡管管理層規定了期限,中信證券作為國有大型企業不排除高層出面與管理層進行談判。
“公司的股權問題是個短板,目前的問題遲遲沒有解決,主要問題就是利益與價錢。僅中信建投股權轉讓的買家目前就多達四五家,包括中國人壽(601628)、中信集團子公司中信國安(000839)、中金公司等多位實力買家。”一位接近中信證券高層的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在他看來,公司融資融券試點在即,股權賣出后獲得巨額資本可以發展直投和備戰融資融券,隨后再低價收購其他券商營業部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記者注意到,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大型國有銀行上市的主承銷商均為中信證券。2010年,尤其是下半年,銀行啟動近千億再融資,中信證券作為承銷商無疑會成為最大贏家。
“一參一控”危機
就在業界高度關注創新業務進展之時,中信證券的一則公告賺足了市場眼球。公告指出,證監會已下文令其全資子公司華夏基金于1月1日起暫停新產品申請,該文件還稱若華夏基金的股權在今年4月1日前仍得不到規范,將視情況采取進一步監管措施。
自中信基金與華夏基金在2009年7月合并后,中信證券百分之百擁有華夏基金股權,限期6個月內將其股權比例調整至規定比例,始終困擾著中信證券。畢竟,將賺錢十足的營生分出一杯羹實在不舍。
此次最后通牒的下發,令中信證券周旋時間僅有不到一百天。根據規定,中信證券需轉讓華夏基金股權比例在25%-51%之間。
此外,一參一控也是它的掣肘。目前,中信證券控股中信金通、中信萬通和中信建投三家證券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100%、91.40%和60%。因此,必須對中信金通證券、中信萬通證券以區域性子公司的形式整改,同時出售部分中信建投證券股權。
在東吳證券行業分析師看來,整合公司旗下證券資產、華夏基金股權處理將成為2010年中信證券的工作重點之一。公司股權出售后長期的利益攤薄影響將大于短期的一次性投資收益。
作為國內最賺錢的基金公司,華夏基金是公司業務的主要來源之一,無論選擇何種轉讓方式和轉讓比例,出于利益的考慮,中信證券都不會放棄對華夏基金的控股權。因此,從目前來看公司選擇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轉讓25%股權的可能性更大。
“華夏基金目前非常著急。”某大型基金公司渠道總監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他們最近一直在發新基金,華夏基金股權轉讓迫在眉睫,外資介入的可能性很大。
利益博弈 承銷再戰梟雄
可以看到,就在華夏基金股權轉讓大限來臨之時,坊間關于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欲購買中信建投45%股份的傳聞“風生水起”,令損失至少一半的營業部資源的中信證券“雪上加霜”。
18日,中信證券放量下跌,跌幅達3.35%。21日,股價跌破29元。
“中國人壽金融控股的夢想一直沒有放棄過,中金公司更是為了以后的發展全面布局經紀業務甚好的中信建投,至于北京國資委,此前就是中信建投前身華夏證券的老板,買回以前的股份也是情理之中。”上述人士如是說。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中信建投內部對此十分敏感,所有的人對外禁止談股權的事情。而在一些人士看來,從開始的爛攤子到現在初具規模的公司,賣回給國資委中信證券未免有些吃虧。
東北證券行業分析師趙先生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中信建投及華夏基金股權轉讓將削弱公司盈利水平,但公司資本實力也將由此進一步提升。可以看到,兩項股權轉讓,中信證券將獲得109.05億元至141.34億元的現金收入,增厚每股凈資產1.64元至2.13億元。目前,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創新業務呼之欲出,這些業務對凈資本的要求比較高,資本金的擴大,將有利于中信證券創新業務的發展。
“短期來看,中信證券出售中信建投的股權,盡管會減少經紀業務收入,但從長遠角度上來說,隨著創新業務的發展,經紀業務收入在公司的業績貢獻中占比越來越低,經紀業務已不是公司業務收入的主流,創新業務將成為提升公司業績的主要動力。賣出盈利能力較低的業務,將所獲取的資金開拓盈利能力較高的創新業務,對公司的發展來說是好事。”趙先生如是說。
此外,而創業板推出以后,中信證券已完成神州泰岳(300002)等4個直投項目的IPO,潛在收入貢獻達9億元,占2009年凈利潤的10%。保守估計,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也將能為公司帶來10%以上的業績貢獻,投資收益率達到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