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寧國強 北京報道
上一輪大跌至今沒有讓任何一家券商倒下,但是通過兼并的方式重組,券商的數量仍將會減少。
2008年業績并不算好的華林證券,有望成為即將上市的國信證券的一部分。日前,國信證券方面向多家媒體證實,他們與華林證券進行了接觸,但是目前尚未簽訂相關協議。
國信證券并購華林證券并非事出突然,華林證券的7人高管團隊中,從董事長到總裁、副總裁,國信舊將占到了5名。在華林證券近兩年來的公司史上,國信色彩極其濃厚。
營業部資格成最稀有資源
位于北京西城區金融街5號新盛大廈B座22層的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是一家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特殊金融機構。其性質為非營利性企業法人,主要負責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保護基金公司歸口中國證監會管理。這一公司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負責“為證券公司建立退出機制”。
按理說,如果一家券商真的經營難以為繼,理應在這里接受“死后重生”程序。
自從2004年以來,該公司已經對31家券商進行了處置。但以上券商全部為2006年前被列入處置名單的歷史遺留問題。
然而,在2007年10月,股市攀升至6124點歷史高位后,雖然股市出現了持續整整12個月的下跌,但是卻再沒有一家券商因為難以維持經營,而被列入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負責處置的名單。
探究其原因,有市場人士認為:“證監會對于證券公司新增設網點嚴格控制,成為一些經營狀況不好的券商的‘免死金牌’。目前已知的國信證券兼并華林證券的諸多理由中,華林證券所擁有的11家營業部和2家證券服務部,成為輿論評價該公司的最大價值點。”
雖然近年來,券商紛紛努力縮小營業部面積,并鼓勵投資者上網交易,但是隨著各類理財產品的開發,諸如銀行、保險、基金甚至券商自己等相關金融機構發現了券商營業部的新價值,作為投資者聚集的場所,同樣也成為推銷理財產品的好地方。
從“小君安”到“小國信”
2002年,君安“舊將”湖南人楊孚平與其他來自君安證券公司等券商的同事一起受廣東富豪林立之邀重組江門證券公司,將其改組為華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故而華林證券也有了“小君安”的美譽。
但是到了2006年,楊孚平選擇了離開華林,和其他兩名股東合作成立了深圳德瑞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自任老總,進而轉戰私募界并取得了成功。楊孚平這類從傳統證券機構走向私募的個人成功,也意味著國內券商在成為投行之前,其雇員和薪資制度可能仍較落后。
2007年,以國信胡關金舊將為核心的華林新團隊走馬上任。于是華林證券又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國信”。
2008年,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得華林證券這樣的中小型券商一度業績不佳。但2009年上半年,華林證券固定收益部門異軍突起,在今年一季度承銷企業債80億元,總額排名業內第一。
對于國信與華林證券的合并事宜,雙方高管人員均表示太過敏感,國信的一位投行部副總裁用“不知道內情”來回應記者的詢問。情況仍還在發展之中。在證監會管理層對于增設新營業部等問題的諸多政策限制背景下,國內券商的價值可能會被重估。故而在有望IPO上市的情況下,國信證券拿下華林證券的11家營業部,也有利于自身實力的增強。
暖冬難阻行業重整需要
著名經濟學家謝國忠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其實經濟危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淘汰落后的企業。因此,也并不是說經濟危機越短越好,也不是說企業沒有倒閉就好。”
而對于國內券商而言,類似華林證券一批規模較小又實力稍遜的中小型券商,一樣可以安度大暴跌,也說明了國內券商生存環境可能過于平和。
高盛公司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員曾對《華夏時報》表示:“以美國市場為例,其實市場出現波動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在淘汰了落后者后,高盛的業務蒸蒸日上,盈利也屢破紀錄。在業務內容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市場格局的改變帶來的好處,又可能長久地有利于高盛等少數勝利者的行業領先地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