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華
券商集合理財隊伍有望加速“擴軍”。
本報記者近日獲悉,大通證券、銀河證券已成為首批獲得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資格的非創新類券商。
目前,已開展集合資產管理業務的20家券商均為創新類證券公司。
2008年7月1日,《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生效。與試點期間的規定相比,《實施細則》并未對開展集合資產管理業務的券商類型加以限制。
多數人士認為,這將直接推動券商集合理財隊伍“擴容”。
“很明顯,《細則》的出臺意味著該業務能向更多券商敞開大門,大通證券和銀河證券正是敏銳地嗅到了這一點,提早準備,完善各項制度,才在第一時間完成申報并順利獲批。”3月11日,接近管理層的一位權威人士說。
“我相信,經過6個月的準備后,一定還會有其他非創新類券商獲得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資格。”當日,深圳一家大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高層與本報記者交流時指出,去年7月至今,除大通證券、銀河證券外,一大批非創新類券商紛紛向管理層遞交了從事集合資產管理業務的申請。
“據我們了解,目前只要評級是2個B以上的券商,管理層都會鼓勵它們申請從事集合資產管理業務。”上述高層指出。
目前,獲得2個B以上評級的券商至少超過50家,與之前只有29家創新類券商才可以申請從事該項業務相比,更多的券商將因此獲得機會。
擴容至“2個B以上券商”
2005年3月廣發證券正式推出首只集合理財產品——廣發理財2號——至今,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已走過了4年歷程。
4年來,面對銀行、信托、保險、基金理財產品的四面夾擊,券商集合理財業務一直是艱難前行。
試點初期,有關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與證券投資基金存在“同質化”以及證券公司歷史上資產管理業務底子不干凈,容易傳導風險的爭論甚囂塵上。
2007年3月-7月,受多方面的影響,中國證監會機構部一度暫停受理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申報。
在此期間,29家創新類券商中,僅有13家券商推出了自己的集合理財產品。
2007年8月后,證監會重新開始受理集合理財材料,這讓更多的創新類券商有機會推出自己的集合理財產品。
但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存續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僅有45只,資產規模在660億元上下。與基金、保險、信托、銀行的理財產品相比,券商集合理財的地位極為尷尬。
去年7月起實施的前述《實施細則》與試點期間的規定相比,并未對開展集合資產管理業務的券商類型加以限制。
“很顯然,管理層不會讓108家券商都來做集合理財業務。但是,試點期間只給29家創新類券商資格的做法,肯定不利于集合理財業務的整體發展。”接近管理層的上述人士指出,創新類券商評選是券商綜合治理期間的特殊產物,綜合治理結束后,券商開始施行A、B、C、D的分類監管。因此,重新按照分類評選的結果,逐步擴大券商集合理財隊伍的做法應該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該人士介紹,按照分類評選的要求,獲得2個B以上的券商的內部風險管理控制比較完善,有利于杜絕不必要的風險。
審批流程繼續縮短
2008年5月8日,中投證券申報的“中投匯盈核心優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下稱“中投匯優”)獲證監會批準。
這是證監會自2007年8月以來重新受理集合理財材料后批準的第一只理財產品,更是監管部門第一只試行簡化流程試點的券商理財產品。
從這只產品開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審批期開始從試點期間的16個月-18個月,縮短至6個月-8個月。
統計顯示,2008年發行的券商集合計劃的發行規模約230億元,創歷史新高,發行集合計劃的數量也達到創紀錄的22只。同時,2008年獲批集合計劃的新券商達到8家,僅次于2005年11家的水平,遠遠高于2007年僅有1家的水平。
本報記者了解到,近日,繼中投匯優后,管理層已經批準中投證券資產管理部推出第二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
“從去年5月份開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審批周期明顯縮短。特別是,對于中金、中信這些業務開展得好的券商,產品審批速度應該會更快。”上述深圳大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高層說。
中金公司資產管理部目前已發行5只集合理財產品,與大多數券商只有1到2只產品相比,已遠遠領先。
進入新年以來,已有5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相繼成立。考慮到目前二級市場已經過充分調整,風險已經大大釋放,分析人士認為,進入2009年以來,管理層應該會加快審批產品的速度,“畢竟,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此時募集并建倉的風險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