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華觀發
槍打出頭鳥。
從“一輪大行情后倒下一大批”,到“一輪牛熊交替時倒下一只‘領頭羊’”,一個個歷史的循環魔咒讓人記憶深刻。
回顧中國證券業走過的22年,從上世紀90年代的萬國證券、君安證券,到本世紀初的華夏證券、南方證券,一個個昔日的領跑者留給公眾的最終記憶,似乎總與悲情、苦澀相伴。
但這一次,歷史沒有簡單重復。
過去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猛烈沖擊以及國內A股市場出現的持續、劇烈調整,中國證券業的領跑者——中信證券(600030.SH)——不僅沒有被歷史魔咒所擊倒,還實現了投行、債券、經紀、研究、衍生品、直投等各項業務的均衡發展。
1月20日,中信證券發布2008年業績快報,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76.7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96.63億元,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2.81億元,基本每股收益1.10元,每股凈資產8.30元。
與2007年大牛市中賺得盤滿缽滿相比,這一業績并沒有給外界帶來太多的欣喜,甚至低于部分人士的預期。
但通過依托中信集團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翻閱當下國內外主要券商研究所發布的關于中信證券的研究報告,一個趨于一致的結論是,中信證券是目前國內券商板塊中最具有長線投資價值的公司。
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信證券在經紀、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等傳統業務領域都處于業內第一集團。作為29家創新類證券公司之一,其已在直接投資、產業基金等創新業務領域建立競爭優勢,并有望率先分享今后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業務帶來的盈利機會。
第二,通過控股華夏基金和中信基金,中信證券在基金管理業務領域的管理資產規模為業內第一,基金管理公司的快速發展有助于降低其收入周期性較強的風險。
第三,公開增發了250億元之后,中信證券的資本規模為業內第一名,有效地提升了抗風險能力。
新華財經評級部最新出爐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度,中信證券股票基金權證交易總額市場排名第一(含子公司);債券承銷業務量在券商中居首位。
數據背后,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直投、產業基金、融資融券等創新業務方面的布局,與國內其他券商相比,中信證券已建立起一整套抗擊金融危機力的體系。
不過,領跑者始終要與壓力共存。
首先,作為目前股本最大的上市券商,中信證券盈利壓力不小。由于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創新類業務遲遲沒有推出,公司擁有的幾百億凈資本,絕大多數時間內只能趴在儲蓄賬戶上吃利息。
如何將過去幾年募集的巨額資金創造最大的利潤,是擺在其面前最現實、最急迫的難題。
其次,華爾街已“面目全非”,與有著百年歷史的國際投行相比,中信證券總體大而不強的現狀沒有改變。目前,其收入主要依賴于傳統業務,靠天吃飯的局面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此外,中信證券的國際業務雖然剛剛起步,但受總體政策環境和國際市場動蕩等因素限制,國際市場開拓難度很大。
第三,隨著中信證券各項業務和規模的快速發展,其管理能力和中后臺體系建設能否跟上要求,有待觀察。
魅力與壓力同在——對于每一個行業領跑者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