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度:
★★★★
關鍵詞:
廣發證券
內幕交易
自揭家丑
進行時:
2008年7月18日,董正青涉嫌內幕交易案在廣州天河區人民法院開庭,8月1日再審,之后審判長宣布擇日宣判,至今沒有宣判。
“我沒有犯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董正青斷然否認公訴方的指控,在庭審現場當場翻供。若非涉嫌內幕交易,廣發證券是原本最有可能成為借殼上市第一券商的。而今其卻遲遲得不到證監會的借殼批準。
理財一周報記者/柯智華
等待原廣發證券總裁董正青的將會是一份怎樣的判決書?
“我需要向上級詢問一下。”天河區人民法院辦公室工作人員說。截至記者發稿時,依然沒有得到明確的答復。
對董正青等三人涉嫌內幕交易案,經過7月18日、8月1日兩次,歷時共計約23個半小時的審理后,審判長宣布擇日宣判。如今4個月過去了沒有任何消息,且不知道還要等多久。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庭審中,董正青以及官方對內幕交易做了首次公開對話。而這場對話則給2008年一個釋疑——如何內幕交易;一個疑問——董正青自揭家丑所稱“萬劫不復”隱藏了什么秘密?
還原內幕交易
2008年7月18日,董正青涉嫌內幕交易案在廣州天河區人民法院開庭。此時距董正青被正式逮捕剛好一年。而在今年的4月10日,廣州天河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公訴機關指控,董正青在2006年2月至5月間,利用其主導廣發證券借殼延邊公路(000776,現為S延邊路)上市的便利,向其弟董德偉、同學趙書亞多次泄露內幕消息,幫助其獲利。
其中董德偉在2006年2月23日至10月18日,通過其控制的股票資金賬戶大量買進延邊公路股票,先后買入1457萬余股,共投資7000萬元,從中獲利5000多萬元后,于2006年6月初將本金和賬面盈利共計人民幣1億多元全部取出。而趙書亞于2006年5月份利用該內幕信息,通過其控制的股票資金賬戶,購買了200多萬元的延邊公路股票。經中國證監會認定,趙書亞在價格敏感期內買入延邊公路股票49.81萬股,買入金額247.8萬元;賣出29.49萬股,賣出金額182.49萬元,賬面盈利101.73萬元人民幣。
檢察機關認為,董正青等三人行為觸犯了刑法第180條,構成內幕交易罪、泄露內幕信息罪。
“我沒有犯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董正青斷然否認公訴方的指控。更令人吃驚的是,董正青在庭審現場進行了翻供,“以前所交待的有的屬實,2007年9月份之后的不屬實。2008年2月19日,我曾詳細地向檢察官匯報過。”
財經網報道,從2007年9月4日起,董正青接受警方調查的供述中,逐步承認曾指使董德偉購買延邊公路股票1000萬至1400萬股,理由是幫助延邊公路進行股改,希望董德偉的持股量能在延邊公路的股改方案投票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在吉林敖東董事長李秀林的證詞中,否認了延邊公路股改需要董氏兄弟幫忙。
在供述中,董正青還承認,2006年3月間,他親自過問董德偉,購買的股票數量一定要達到1400萬股,并交待董德偉“注意安全,不要使用自己名字”。此外,董德偉、趙書亞亦否認公訴方的指控,并且當場翻供。
在庭審現場,董德偉自始至終均否認和董正青討論過延邊公路,即使在廣發證券借殼延邊公路的傳聞最喧囂的時期,“都沒有想過去問董正青”。并稱彼此見面不多,交流很少,屬于普通的兄弟關系。
至于趙書亞,根據財經網消息,2007年6月30日趙書亞是證人身份,警方調查人員當時向其取證,不過趙提供的“證詞”中透露了關鍵信息:2006年5月10日、11日,坊間開始流傳廣發證券要借殼延邊公路上市的消息,趙書亞即致電董正青核實。獲得董正青肯定答復后,5月12日至15日,趙書亞用自己妻子、妻弟的賬戶買進延邊公路43萬余股,投入資金210萬元。此后,趙書亞還和董正青通過電話進一步核實信息。5月24日,趙書亞開始賣出延邊公路股票,至6月3日停牌,已賣了近30萬股,獲利100多萬元。
但是趙在庭審現場表示,自己是在買入延邊公路股票后才與董正青進行通話,并未從董正青處獲得內幕信息。由于在警方調查時,通話時間已超過通訊商所能保留通訊記錄的最長時限,故檢察機關無法提供趙與董的通話記錄。
家丑指向哪里?
對于為何翻供,董正青解釋:“他們(警方)說幾十個人查了幾個月,也沒找到直接的證據,但是這案子一定要有個出口。”且稱警方掌握了一份書證,涉及廣發證券股權的歷史沿革,他本人也在上面有簽名。如若此書證外泄,廣發將“萬劫不復”。
在法官的追問下,董正青最終表示:“(廣發證券)歷史上的股東是假的。”
董的上述言論是確有其事,還是為求自保不惜夸大其詞?如果董正青所言屬實,那么這引發了廣發證券新的疑問:誰曾在背后掌控廣發證券?
根據廣發證券公司網站信息,廣發證券的前身是1991年9月8日成立的廣東發展銀行證券部,1993年末設立公司,2001年改制為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10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廣發證券進行了第一次股份制改造并增資擴股。公司資本金增至8億元,股東也由廣發行一家增至18家。其中,廣發行仍以原股本金2億元出資,是公司持股第一大股東,其余6億元新增股本金由17家新股東帶來。新股東大多為廣東省內企業,只有4家來自省外。它們分別是沈陽藍田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沈陽藍田)、吉林輕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吉林輕工)、北京市天龍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北京天龍)以及廈門國貿有限公司(600755,下稱廈門國貿)、泰達股份(000652)。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1997年9月至10月間,沈陽藍田3488萬股轉讓給廣東廣發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吉林輕工5581萬股轉讓給深圳市廣發恒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天龍1395萬股轉讓給廣東發展銀行;廈門國貿2100萬股轉讓給深圳市恒安信企業托管有限公司。此外,其他股東股權也發生了變更,最終廣發證券原18家股東減少為11家。
知情人士指出,這也就是說,包括4家省外股東在內的眾多股東在不約而同地入股廣發證券1年之后,又不約而同分文不賺地抽身而出,令人迷惑。值得一提的是,在廣發證券1996年增資擴股后的第一批股東當中,藍田股份熱衷于資本運作,當年因業績造假而臭名昭著。
股權變更在半年后再次發生了變化。1998年5月,遼寧成大(600739)集團受讓廣東廣發國際集團所持19731萬股廣發證券股份。因為銀政分離,1999年5月,遼寧成大集團全部受讓廣發行所持股份。持股比例上升至25.94%。
2004年9月,為應對中信證券收購廣發證券。廣發證券管理層迅速成立了深圳市吉富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吉富)。 吉富共有2126名自然人股東,其中公司總裁董正青出資多達800萬元,董事長王志偉出資430萬元,副總裁李建勇出資318.8萬元。
成功阻擊中信證券收購之后不久,吉富亦應相關部門要求,將股權悉數轉讓給廣州等地四家公司。
這一連串的股東轉換是眼花繚亂的。迷霧之后,董正青所稱“虛假股東”背后的邏輯真相究竟是什么依然成謎。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