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內人士認為,有資格和有能力的保薦人將向優秀保薦機構集中
證券時報記者 桂衍民
剛剛出臺的保薦新規征求意見稿引起保薦人和保薦機構的廣泛關注。業內人士認為,新規主要目的是提升行業門檻,因此國內一些中小券商保薦業務前途未卜。同時,在證監會目前公布的66家保薦機構當中,海際大和證券、愛建證券等3家券商的保薦業務,有可能因保薦人數量達不到新規要求而“不及格”。
推動行業整合
近日,證監會頒布了《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新規將保薦機構的責任具體落實到人,明確要求保薦業務負責人、內核負責人負責監督、執行保薦業務各項制度并承擔相應責任。
與此同時,新規還對證券公司申請保薦機構資格做出了具體的指標要求:從業人員不少于35人,其中最近3年從事保薦相關業務的人員不少于20人;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凈資本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強化了對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和風險控制指標的要求,對保薦代表人數量的要求由最低人數2名提高到4名。
對此,接受采訪的保薦代表人紛紛表示,這顯然是在推動保薦行業的資源整合,提高保薦業務門檻,其結果將是“強者更強,弱者出門”。聯合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總經理、保薦代表人趙遠軍表示,因人員配備的限制,一些中小券商將面臨保薦業務棄與留的選擇。他認為,保薦業務本來除了投行部門之外,還需要強大的銷售、研究等后臺部門支撐,現在再加上上述“35、20”的組合,小券商的保薦業務將很難開展下去。
華泰證券投資銀行管理總部高級副總裁劉惠萍表示,現在國內很多中小券商投行部門只有四、五個保薦人,再加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支撐門面,而如今新規不僅在部門設置總人數上提高要求,而且對有相關經驗的人數也有了硬性指標,預計部分中小券商對此很難承受。
“規范保薦代表人的監督管理,提升行業進入門檻,其實都是為了讓有資格、有能力、有潛力的保薦代表人向優秀保薦機構集中,推動行業資源的整合。”趙遠軍認為。
三券商保薦業務將遇阻
證監會網站公示的國內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最新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共有保薦機構66家,保薦代表人1121人,平均每家保薦機構擁有的保薦人數約為17人。
然而,上述保薦人的分布并不均衡,資料顯示,國信證券保薦人數量最多,接近90人。而最少的券商只有2個保薦人。在66家保薦機構中,保薦人低于4人的有3家,另有7家保薦機構保薦人剛好為4人。
“如果按照新規要求,保薦人數量沒達到4人的肯定要喪失保薦業務資格。”國泰君安券商研究員梁靜認為,部分券商喪失保薦業務是必然的,因為不少中小型券商投行業務本身就入不敷出。他以市場上一般的小項目為例計算———保薦收入在500萬至600萬元,而供養一個保薦人一年的開支為300萬元左右,按照此前保薦代表人數量最低2人計算,這些保薦機構一年至少需要一個項目才能保證收支平衡。但縱觀最近幾年,不少中小保薦機構并沒有項目進賬。
“現在不少小型保薦機構把保薦業務當成牌子,但實際業務并不多。一旦真正去掉保薦業務,反而是扔掉大包袱。”劉惠萍認為,這也為大券商獲得更多保薦業務帶來機會。
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