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東京證交所期待中國企業上市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2日 02:53 中華工商時報

  □本報駐東京特約記者 馬玉安

  市值規模全球第二審查嚴格可信度高

  東京證券交易所自1949年正式成立以來,伴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壯大。目前,東京證券交易所以其位居世界第二的總市值、令人矚目的規模與流動性,發揮著為國內外企
業和投資者進行資金籌措和運用提供支持的重要功能。

  隨著日本經濟的復蘇,東京證券交易所為了能在與歐美證券交易所的競爭中占據優勢,正在積極推進中國企業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吸引處于成長期的中國企業。

  市場人士分析指出,日本是GDP排名世界第二位的經濟強國,理當成為中國企業融資的重要對象,日本

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將為中國企業提供一個巨大的潛在的融資市場。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進入了中國的市場,中日企業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講,日本經濟的復蘇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中國特需”的拉動。也正因為如此,中日兩國在經濟上的依存度也將進一步加大,日本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的投資欲望將會更強。同時,日本市場上沉睡著1400萬億日元的個人金融資產,由于銀行的利率較低導致日本國民更加關心
股票
投資。

  目前,通過POW L(非上市公開招股)方式買入中國股的投資者不斷增加。POW L也即不在日本的股票市場上市,而是通過

證券公司主要在香港的股票市場上將中國企業的股票作為IPO股(新發行股票)銷售給日本的投資者。但是,通過這種方式買入的中國股無法在日本市場上賣出。必須在香港或是其上市的海外市場才能賣出。因此,只有在代表日本股票市場的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場上進行交易,中國股才能成為最佳的投資對象。

  東京證券交易所西室泰三會長說,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規模在世界上僅次于紐約證券交易所,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但是,東京證券交易所在海外的影響力并不是很大。原因之一就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為吸引海外企業所做的努力不夠。上世紀80年代后半期,以歐美企業為中心的130家境外企業在東京上市,但是,現在卻減少了約30家。盡管如此,東京證券交易所仍具有很大的潛力,其作為亞洲最大市場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目前,東京證券交易所正通過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開展包括領導層在內的交流,以及和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簽訂關于開展相互合作備忘錄等多種形式,努力加強雙方的聯系。

  另外,作為交流的一部分,東京證券交易所還與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合作,通過接受研修生、派遣專家等形式,積極開展技術合作。今后,東京證券交易所將在繼續強化雙方這種交流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市場環境,以更加便于中國企業在東京市場上籌措資金,推進中國企業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東京證券交易所可供外國企業上市的板塊,除市場第一部(主板)、市場第二部(中小板)外,還有面向新興企業的創業板。希望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場能對中國企業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東京證券交易所在審查手續方面的嚴格程度是公認的。但是,正因為審查嚴格,市場的可信賴程度也同樣是超群的。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將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有了這個身份,在歐美市場上也能夠進行融資。

  有分析認為,中國企業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能夠獲得三大益處:一是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場上,用股價除以單股收益所得出的股價收益率較高,有利于融資。二是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有利于在日本開展經營活動。三是更容易在日本進行企業并購。

  因此,對于與日本有密切經貿關系的中國企業而言,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可以滿足多種資金需求。以中國的IT企業為例,如果選擇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創業板市場應該成為其首選。創業板市場是沒有行業限制,為那些擁有先進技術并具有較高增長性的新興企業在發展初期融資的市場;創業板市場主要是為創業初期新興企業開拓融資的渠道,因此在上市標準中,不對企業成立時間、利潤等以往的經營實績提出要求;創業板市場要求企業情況的公開程度高于一板和二板市場,從而確保市場的透明性。

  中國企業正在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那些發展前景好、與日本經貿關系密切的新興企業,必將把目光轉向創業板市場。隨著這些上市企業的增加,日本投資者的目光也自然會轉向中國企業,中國股的交易將變得十分活躍。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