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本土上市將成亞洲新潮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7日 23:18 《新財富》 | |||||||||
美歐上市往往被看成一種榮耀,然而熱鬧過后,麻煩漸現。分析師的疏于推薦、基金經理的關注不夠以及嚴苛的監管、瑣碎的條例,都將增大公司的上市和運作成本。同時,亞洲市場的成熟、壯大,則為公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為資金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 陶冬/文
去年10月,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不僅是中國銀行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也揭開了亞洲資本市場新的一章。 建設銀行招股,超額認購42倍,集資92億美元,為全球資本市場2001年以來的最大股市集資活動。這次招股,打破了中國大型企業香港、美國兩地上市的慣例,集資在香港一處搞定。 如此大規模的上市活動,無須經由美國集資,這對香港股市來說是史無前例的。1997年中國移動集資42億美元,單靠香港市場根本無法完成,必須通過發行ADR(美國存托憑證)吸納美國資金。結果中國移動的機構投資者認購中(占總集資的九成),70%來自美國。換言之,當年如果沒有美國市場的參與,大型集資根本無法完成。 不過這兩年,美國和亞洲的市場環境均出現重大變化。在美國,一系列上市公司丑聞帶來了監管風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OX),對上市公司制定了嚴苛、跡近騷擾的監管條例。公司運作的會計、法律成本急劇上升,管理層為監管疲于奔命,一旦出事更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多數尋求上市的外國公司不再以美國上市為榮耀,反而避之大吉,躲開這些繁瑣、苛刻和成本。 更重要的是,亞洲資本市場自身的容量大增。亞洲已從上世紀末的凈資本輸入地區,轉變為凈資本輸出地區。亮麗的經濟、強勁的出口、穩定的政局、高企的儲蓄,為亞洲迅速積累下大量的財富。從個人到企業,再到央行,手中都握有大量資金,愿意投入股市。充沛的本土資金,為亞洲資本市場的崛起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而香港股市是亞洲股市的佼佼者。 美國基金的全球化在這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7年時,美國基金中的80%只做美國市場。今天,80%的基金可以投資海外。它們對海外市場、外國公司的了解程度已有大幅提高,相當部分更在香港、新加坡有分支機構。這些基金已無需通過ADR投資外國公司了。 當然,本國銀行、企業資金一定是本國上市企業的忠實追隨者。亞洲品牌未必為美國投資者所熟悉,上市價格上往往需要折讓。但是這些企業在本國、在亞洲則是名氣響當當的,追隨者自然眾多。有報道稱,建設銀行認購中,兩成是被中資(含香港中資)所包圍。 亞洲靠出口賺來的辛苦錢中,相當部分被投入收益并不吸引的美國債券。面對本國一流的企業,面對分享本國發展成果,資金趨之如鶩是自然的。 亞洲公司在美歐上市的弊端,其實早已顯現出來。在美歐上市往往被亞洲公司看成一種榮耀,一種高于他人的品牌。然而熱鬧過后,麻煩漸現。對于亞洲企業,歐美分析師并不十分了解,公司訪問更要長途奔波,至于亞洲特有的公司文化、市場特征、競爭環境,分析師們更是云里霧里。久而久之,研究少了,推薦少了,基金經理的關注自然不夠,于是股票成交量不足,股價不振。面對時差,管理層需要在“非人性”的時間段開電話會議。 同時,嚴苛的監管、瑣碎的條例、不知所云的律師/會計師查詢,增大了上市成本和運作成本。一位紐約上市的中資老總將自己比作新婚少婦—豪華婚禮令人艷羨,但是系上圍裙才知柴米油鹽之貴、燒飯洗衣之煩。 亞洲市場的成熟、壯大,為公司提供了更多選擇,為資金創造出更多機會。到2010年,亞洲儲蓄總額預計超過10萬億美元,各國外匯儲備總和也可能接近4萬億美元。充沛的資金、富有活力的企業、欣欣向榮的經濟,揭示亞洲資本市場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liuly@p5w.net。(《新財富》2006年03月號最新文章)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