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投行在中國進入利益均沾時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7日 11:22 每日經(jīng)濟新聞 | |||||||||
葉晶瑩 “兩會”期間,工行公布“選美”結果,該行赴境外上市的承銷團隊共5家,即美林集團、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投行團、瑞士信貸集團、德意志銀行和工商東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聘請雷曼兄弟擔當上市工作的財務顧問,大熱門高盛出局。
此前,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貸完成了建行赴港上市,而高盛與瑞銀也即將送中國銀行出征,再早之前,高盛與匯豐已經(jīng)參與了交行22億美元的上市承銷。至此,已完成改制的國有商業(yè)銀行IPO大餐,除花旗和JP摩根外,被活躍于中國市場經(jīng)年的歐美投行“分食”,徹底結束了MGM(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壟斷高端市場的格局。 早在2003年底中國人壽的海外上市,利益均沾格局就已初露端倪,以德意志銀行、瑞士信貸為代表的歐資銀行以各種方法和途徑與美資大行搶奪高端市場,并成功分得一杯羹。 承銷商中,中金投行團由中金和摩根士丹利組成;工商東亞是工行與東亞銀行在香港的合資投資銀行;瑞士信貸則參與組建了工行旗下的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美林入圍,多少有點“補償”其失手中行的意味。德意志銀行在具有全國政協(xié)委員身份的張紅力帶領下,凸顯了其中國團隊的個人能力,自2003年以來,表現(xiàn)異常活躍,此番上榜當屬“輪也要輪上了”。 西方各國在中國分攤經(jīng)濟利益的表象背后,是各方利益、各種利益的均攤。當然,選擇的主動權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利益均沾的背后是均勢格局,中國的資本市場不能由某家國外機構主控。跡象說明,單純依賴金錢鋪路的競爭手段在中國已經(jīng)落伍”,更多元的因素決定了誰更有話語權。當然,公關優(yōu)勢仍然是不可忽略的關鍵因素之一。 對于高盛未能入圍,海內(nèi)外媒體幾乎都用“意外”來表達訝異。高盛的公關能力、對于中國國情的了解,以及用金錢表達出的誠意,都使之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佼佼者。今年初,高盛與安聯(lián)、運通共同出資38億美元入股工行,高盛更是斥資25.8億美元拿下了工行7%的股份。盡管這一協(xié)議尚在進行中,仍需等待相關部門的最后批準,但輿論普遍認為,這是高盛競選的優(yōu)勢之一。但真正深諳中國國情的業(yè)內(nèi)人士不以為然,如果高盛勝出,反而說明游戲規(guī)則混亂。此前,美林曾花費7.5億美元參股中行,最終也未獲得中行的承銷資格。 有媒體援引分析人士的觀點,高盛出局原因有二,一是高盛身兼戰(zhàn)略投資者與主承銷商有所不妥;其次,中行工行次第上市,可能導致人手短缺造成厚此薄彼。從上述可知,這不過是個體面的托詞。 市場預計,工行IPO規(guī)模將不低于100億美元,按國際投資銀行的收費比例,工行的承銷商們將獲得高達3億美元的傭金。2003年當時全球最大的IPO———中國人壽在香港和紐約上市,公開募集35億美元,花旗、瑞士信貸和德意志銀行從中各收入了3000萬美元的承銷費;2005年建行上市融資92億美元,又成為當年IPO規(guī)模之最,摩根士丹利有1.3億美元巨款入賬。 與高額承銷費相比,更為重要的是,工行上市將為承銷商帶來更可貴的無形資產(chǎn)———榮譽,曾參與安排1999年以來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首次公開發(fā)行。名利驅(qū)動,讓外資投行無法坐等,曾一度撤離中國市場的雷曼兄弟也卷土重來,他們?nèi)涨靶迹媱潯按蟮堕煾蓖卣箒喼迾I(yè)務,并當作“首要任務”。因該行海外業(yè)務的增長非常強勁:在美國境外的收入增長了30%,達到17億美元,占集團總收入的39%;亞洲業(yè)務收入則增長了三分之二,達到6億美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