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海外上市二重奏 火爆國內冷遇國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7日 15:00 新華網 | ||||||||
春寒未盡,沈陽市一股上市熱流開始涌動。 沈陽市政府金融辦日前向記者證實,目前沈陽市已經有20余家企業有意海外上市,并呈現動態發展趨勢。據了解,這股熱源源于去年底該市萬順達企業集團成功登陸新加坡主板市場,融資3600多萬美元,從而打破了沈陽市乃至遼寧省兩年半無公司上市沉寂。
其實,沈陽只是一個縮影,一股海外上市熱潮在全國范圍內愈演愈烈。不過,與國內“火熱”形勢不相稱的是,一些企業“出海”后卻遭遇寒流。海外上市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各地企業躍躍欲試 除沈陽所在的東北地區之外,江蘇、天津、河南、陜西等地企業海外上市的準備工作逐漸升溫。知情人士稱,某省甚至制定了3年內上市公司達到100家的目標,而海外上市是其中一個主要渠道。某市日前則出臺措施,凡境外上市成功的企業,可獲得10萬元政府獎勵。當地政府還就企業境外上市成立了專門扶持工作組。 自內地第一只海外上市股沈陽金杯1992年在美國上市以來,國內曾于1994、1997、2000年出現三次海外上市熱,之后一度冷落。國內企業真正大規模“出海”則是在2002年以后。 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統計,200:年底滬深可流通市值為12484億元人民幣,同期H股和紅籌股可流通市值是9962億元人民幣。一年之后形勢發生戲劇性扭轉,2003年底 H股和紅籌股可流通市值達到17040億元,高于滬深股市近4000億元,而2004年底H股和紅籌股可流通股市值已經達到19859億元,超過滬深股市8000億元以上,海外上市正呈加速發展趨勢。 目前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已經形成不小規模。統計顯示,截至2004年底,中國公司在新加坡上市的有47家,只在美國上市的有36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更多,其中H股109家,紅籌股84家。倫敦、多倫多、東京等交易所也出現不少中國公司的身影。 海外證交所主動出擊 “現在已經刺刀見紅。”一位權威人士這樣形容目前的上市資源競爭。 如果說前幾年海外交易所對于國內企業還只是被動地接納,那么現在則已經開始“服務上門”,甚至推出一些對于企業高管的“優惠措施”,其腳步之快或許超過許多人的想象。 據國內投行人士介紹,目前江浙、華南、東北一些上市資源豐富的地區,海外交易所、海外中介機構已經趕在滬深交易所之前挖掘資源,不少交易所還與國內機構建立合作機制,聯合進行上市資源培育。 業內人士分析,海外交易所關注的上市資源首選大型優質國有企業。據悉,倫敦證交所就有意吸引中行、建行等企業上市。而緊隨大型企業之后,現在競爭已延伸到優秀的中小民營企業,海內外交易所已展開直面競爭。在目前的發行制度下,國內交易所由于沒有企業上市的決定權,將不得不面臨優質資源流失的尷尬。 實際上,海外交易所高層近期頻頻造訪中國,對于國內上市資源的“野心”已經顯露無疑。去年5月的北京科博會上,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納斯達克、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日本東京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加拿大多倫多股票交易所以及香港交易所(行情 論壇)等世界七大證交所高層齊聚中國,向國內企業發出邀請。在時隔僅5個月的第六屆高交會上,又有十大交易所再次造訪深圳。據了解,納斯達克已決定將在北京設立中國代表處,并已經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申請。倫敦證交所也早已將其亞太辦事處總部落戶香港,內地上市資源無疑成為其最重要的網羅對象。 市值低估遭冷遇 海外上市在許多企業心中是一個夢。網易、新浪(行情 論壇)、盛大的成功無疑更增添了他們追夢的激情。然而,這些“海飄一族”的經歷卻不盡是喜悅的故事。 “大家只注意那些成功的企業,而更多的可能是并不成功的案例。”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說。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就曾經有過上市三天就退市的記錄。這些海外上市公司中,海天天線(行情 論壇)的遭遇頗具典型性。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移動通信基站天線和射頻系統設備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的高科技股份制企業,海天天線2003年11月5日以H股形式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成功掛牌上市,募集資金港幣1.1億元。 從2001年到2003年,該公司的資產規模和銷售收入均獲得同步大幅增長。3年內總資產增長了4.5倍,銷售收入增長了3倍,毛利率基本保持在50%以上,凈利潤2002年同比增長85%,2003年再度增長18%。不過,這家優秀的上市公司怎么也沒有料到,其市場表現與當初期望會大相徑庭。該股發行價為0.68港元,全面攤薄的發行市盈率為12.83倍。股價在2004年3月達到最高價0.97港元后一路下跌,最低跌至0.15港元,目前的價格維持在0.20-0.30港元之間,平均市盈率僅3.42倍。 華蘭生物(資訊 行情 論壇)和科華生物(資訊 行情 論壇)的股本規模和贏利能力與海天天線相似,但平均價格是它的5.91倍。如果按最近年度的收益計算靜態市盈率,2家內地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為26.69倍,是海天天線的7.8倍。 更為嚴重的是,清淡的交投情況讓人大跌眼鏡。2004年全年累積成交量為179,986,000股,成交金額107,249,840港元。相對于16176萬股的發行量,全年換手率為111%。由于公司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交投冷清,該公司實際上已經基本喪失了再融資能力。 海天天線的遭遇并不僅是個案。實際上,價值被低估是內地公司在海外市場上的較普遍的遭遇。據統計,國內公司在海外發行的市盈率普遍很低,一般只有6—10倍,這與內地市場形成明顯反差。 冷遇背后存在盲目性 據了解,海外上市不乏成功的案例,如國美電器(行情 論壇)通過在香港上市,較好地支持了其東南亞擴張戰略,市場表現可圈可點。不過市場人士也指出,海外上市遭冷遇的情況也不容忽視,這反映出目前一些企業對于海外上市存在盲目性。 市場人士認為,部分優秀中小企業在海外上市后備受冷落,以致基本上喪失再融資能力,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的經營環境和上市地的投資環境不匹配,由于信息不對稱,海外市場的投資者不能充分認識國內企業的投資價值。 分析人士指出,企業赴海外上市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權衡利弊,做到經營環境和海外市場的環境優勢相匹配。海外市場相對于國內市場最大的優勢在于它的國際化的投資環境,有眾多的國際機構投資者,利用這些機構的市場網絡,內地企業可以通過在海外上市加速其國際化的進程。但是,如果經營環境和海外市場的環境優勢不匹配,企業雖承擔了額外的成本,最終卻難以獲得這些好處。(記者 李宇/中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