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微博)訊】(記者 鐘國斌)上交所昨日發布投資者教育專欄文章提醒投資者,“新股不敗”神話不再,警惕“新股熱”背后的風險。
長期以來,新股炒作行為一直是監管層關注的重點。今年3月,滬深交易所分別出臺新舉措,在原有相關規定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新股上市初期的交易監管,旨在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新股發行制度改革。
投資者馬某是一名標準的“打新”族,從2008年初進入股市以來,一直專注于新股申購。剛開始的兩年,由于行情不錯,馬某的賬戶長期保持在盈利狀態。可是,自從進入2010年以來,馬某卻在打新行動中遭受重創,2011年他中簽的11只新股中有8只跌破發行價,其中一只新股上市首日即跌了23.16%,令他多年積累的財富屢屢縮水。今年1月,馬某再次參與某只新股的申購并中簽,沒料到上市首日開盤即跌了25%,為避免更大的損失,馬某不得不忍痛割肉立即出局。
從“中簽如中獎”到“中簽如中刀”,雖說前后兩次比喻都比較極端,但馬某的經歷也確實讓我們看到了申購和交易新股的風險。中證指數有限公司2012年1月14日發布的《2010-2011年新股發行及上市情況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和2011年分別有347只和281只新股在滬深兩市上市。新股發行密度創新高的同時,新股破發頻度也創下了史上最高。如果將新股破發定義為上市首日最低價低于發行價,2010年上市新股有32只破發,破發率為9.22%,2011年上市新股有84只破發,破發率29.89%。而截至2011年底,新股、次新股跌破其發行價的已經有200余只,比例超七成。這些數據,宣告著“新股不敗”神話的徹底破滅,也給持續多年的“新股熱”狠狠地澆上一瓢冷水。
文章指出,“新股熱”的形成與體制、政策、文化、觀念等多方面因素有關,也與投資者個人的市場行為有關。保護投資者權益離不開投資者的自我保護。投資者在決定參與新股的申購和交易以前,一定要對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包括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加強對市場相關規則和上市公司各種風險的了解,認真研究公司基本面,判斷其是否具有成長性等。在“新股熱”面前,一定要冷靜、理性,糾正不良心態,不要盲目跟風,同時要多下功夫學習、分析,謹慎做出投資判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