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譚婷 王薇薇/文
寒冬肅殺。發行市場醞釀火山爆發——
首日破發率高企:2010年為7.76%,2011年達28.32%;
發行市盈率急速回落:剔除主板公司,2010年新股平均市盈率60.56倍,2011年47.55倍,降21.45%;
融資額大幅減少:2010年4883億元,2011年僅2862億元,縮減41%。
但,券商投行承銷費率在攀升。剔除主板公司,2010年,新股平均承銷費率4.91%,2011年6.57%,漲33.81%。
背離的背后,隱藏著很多個事關利益的貪婪故事。
發行“穩態三角”搖晃,導火索是PE下墜
再如何豐茂的草原,也經不起羊群的一遍遍蹂躪;再如何流動性溢價的股市,也經不起貪婪者的一次次榨取。
隨著二級市場的逐步探底,新股發行由賣方轉向買方,一些暗藏的、光怪陸離的隱性交易漸次曝光。從彼時發行人“多高也不賣”豪言壯語,到如今越來越多詢價機構明哲保身、拒絕打新,一級市場正發生深刻變化。
投行綁架了發行人,詢價機構算計了投行,發行人跪求詢價機構——發行人、券商投行與詢價機構的“穩態三角”,在股指2200點位置猛烈搖晃,幾近解體。
回首2010年,IPO發行達到頂峰。共募集4883億,創歷史新高。發行市盈率不斷增高,有9只新股破百。剔除主板,2010年新股市盈率60.56倍。其中,12月最高,達76.27倍。
對比2011年,1月31只新股上市,4只市盈率破百,新研股份150倍問鼎A股,當月平均市盈率達74.69倍。怎料,竟有16只上首日便破發,掀起新股破發潮。隨后,2月開始,新股市盈率開始小幅回落,但到4月,依然保持在50倍以上。5月是拐點,當月回落至38.47倍,直至12月一直在30倍-45倍區間徘徊。其中6月最低,僅27.62倍。
小項目發行PE與承銷費率“背離”最大
發行市盈率猛降,有人認為是新股頻破發倒逼所致,也有人認為是股市不好。對此,一南方私募投資總監表示,“由于資金面短缺、大小非減持、新股發行、舊股再融資等,市場難以為繼,這時政府如果認為市場化不夠,繼續增加股票供應,出現估值水平下移是必然的。”
市盈率下降,發行人融資額大“瘦身”。2011年IPO共募集2862億元,同比縮水41%。但券商投行的承銷費率卻沒有因此而下降,反在攀升。
同花順數據統計,剔除主板,2011年IPO項目平均承銷費率為6.57%,較2010年(4.91%)增長33.81%。此外,去年共14個IPO項目承銷費率破10%,而2010年僅2家。
理財周報以月為單位,分別統計了各板塊2010年至2012年新股平均市盈率和平均承銷費率(如圖)。我們發現,創業板和中小板的這種背離在2011年達到了高潮。
創業板項目,去年6月背離達到最大,當月平均市盈率回落至29.63倍,較5月下降49.47%,而平均承銷費率則攀至8.66%,較5月上升33%。
中小板項目,在去年10月兩者出現最大背離,當月平均市盈率回落至25.86倍,較9月下降33.64%,而平均承銷費率達到8.24%,較9月上升52.88%。
一家小規模券商總裁對此表示,投行與發行人在上報材料前,簽署保薦協議時才會最后確定費率,“要綜合考慮募集需要、預計募集額、二級市場情況以及投行隱性成本等。當然,也要看企業老板自己,是算大賬還是小賬。”
齊魯13%費率承銷,龍生股份反差募4800萬
保代即銷售,只不過他們賣的是公司,承銷費率的高低,要看投行的議價能力。
“現在看到的費率攀高與市場沒太大關系。一是因為2010年發行火爆,大家簽合同定的比例較高,而現在募集資金少了,比例就顯得高了。”華東一券商投行人士分析。
不同板塊,投行收費標準不一樣。在2010至2011年,創業板項目上,東吳平均承銷費率9.9%最高,而華林3.15%最低。單個項目來看,華泰保薦的中電環保最高,達13.31%,最低則是華林保薦的新大新材,僅1.58%。只不過前者是在發行火熱的去年1月,而后者是在市場低迷的6月。
中小板項目上,國海平均費率最高,為8.55%,華融2.39%最低。其中,齊魯保薦的龍生股份最高,費率13.58%(但龍生股份最終仍差募4800萬元),而廣發保薦的杰瑞股份最低,僅1.43%。
主板項目上,東吳平均費率6.6%最高,中金公司2.48%最低。其中,平安保薦的鹿港科技7.51%最高,海通保薦的華泰證券最低,僅0.83%。
“投行談承銷費率會考慮工作量、項目難度、市場收費水平等因素。”上述華東投行人士透露。“一般保薦費是一口價定的。承銷費一般也有個最低數,按照融資額區間的不同確定比例。融資額越高,承銷費率就越高。”
“鴨子吃什么,由它自己說了算”
從承銷費率看,投行于公司的議價能力在上升;另一面,PE回落,投行作為賣方,于買方的定價優勢看似又在失去。
定價權握誰手里?這是個買賣雙方爭執不下的問題。
上述投行人士認為,定價權一直在買方手上。他說,“投行只是展現和詢價。報價機構若少了,發行就無法完成。”
按照新股發行流程,一般先由投行帶著公司對買方機構進行拜訪,網下路演時,機構可參照投行給出的詢價區間,也可自行研究估值后報價。當然,若有買方機構不看好該新股,也可不捧場。
不過,投行給的詢價區間對買方機構影響力不容小覷。一券商自營業務負責人曾告訴記者,“很多機構估值比承銷商給的估值下限低,認為報價沒意義,便選擇不報價。”
上述私募人士表示,此前資金囤積在一級市場打新股,是為了套取無風險收益。現在市場壓力繼續加大,新股上市不斷破發,導致部分資金出現明顯的撤離。“新股發行開始出現問題時,這個定價權才會真正開始向買方轉移。”
2011年,破發噩夢一直延續。今年截至目前上市的7只新股中,4只首日便跌破發行價,其中東興證券保薦的加加食品更創下-26.33%的跌幅。上述私募人士認為,新股發行問題更多是出在體制上,而不是買賣雙方。
他打了一個比方,發行市場比作鴨子,監管層就是主人,而新股猶如飼料。“主人往鴨嘴里填充拌好的飼料,只要鴨子肚皮不撐爆,鴨主人就認為鴨子可以接受,至于飼料的選擇,當然是鴨主人說了算。鴨主人還認為,我選飼料是為了讓鴨子長得更好,鴨子就不會亂吃而中毒。”
但“真正市場化發行是什么?是一個充分監管的環境,至于鴨子吃什么,怎么吃?應該由鴨子自己說了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