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16日)即將上會的吉艾科技(北京)股份公司引人關注,除了超高的客戶集中度等問題外,一筆敲定于2008年末、卻在2009年調整確認收入的1555萬元合同大單也疑竇叢生。此外,股東里面還有一位1988年的在校生,如果成功上市,其身家或將高達9300萬。
客戶主要傍著兩石油巨頭
招股資料顯示,吉艾科技的主營業務是石油測井儀器的研發、生產、銷售和現場技術服務,以及利用測井儀器為油田客戶提供測井工程服務。其中,測井儀器銷售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
從銷售客戶情況看,吉艾科技對大客戶的依賴似乎已經到了“傍大款”的程度。2011年1-6月、2010年、2009年和2008年度(下稱“報告期內”),吉艾科技直接來自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下屬測井服務單位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139.44萬元、9920.29萬元、5802.32萬元和5695.85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92.30%、94.01%、79.86%和95.51%。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暫不考慮季節性因素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公司的四個客戶有三個是來自中石油和中石化下屬測井服務單位。
針對上述情況,吉艾科技解釋稱,目前國內大部分石油測井服務單位均作為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內部的存續企業存在,公司也不例外,預計這一狀況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存在。
因過度依賴大客戶而產生經營風險的公司在A股市場上并不少見,如因飛信業務而過度依賴中國移動(微博)的神州泰岳,在雙方合同到期后因后續談判一直未能落實而導致其業績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股價因此一瀉千里。
針對上述風險,昨天,吉艾科技董事會辦公室的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兩大石油公司下屬測井服務單位逐漸成為獨立主體參加市場競爭,在測井儀器采購的選擇上也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公司的技術優勢明顯,下游主要客戶招標議標的采購制度使得公司可充分依靠技術及產品優勢與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另外,外部測井儀器制造商提供的新方法、新技術可幫助石油公司有效降低石油勘探的風險,提高勘探效率。石油公司放棄市場化運作,人為縮小高端測井儀器的采購范圍,不利于其提高自身勘探開發的能力,發生此情況的可能性較低。
懸疑
1555萬元合同確認存疑 在吉艾科技的歷年銷售中,有一筆1555萬元(不含稅)的合同大單比較詭異,這筆業務的收入確認時點關乎吉艾科技2009年的營業收入是否能夠高于2008年。
招股資料顯示,吉艾科技與渤海鉆探于2008年12月10日簽訂技術協議,于2008年12月29日簽訂這筆關于下井儀器、常規儀器、地面系統的銷售合同。合同中規定的價款結算條件是以雙方實際驗收簽認的貨物清單為依據,在驗收合格后付款。
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吉艾科技2008年共推出4整套測井儀器系統并已銷售完,在簽上述銷售合同時已無現貨,所以在簽訂技術協議與銷售合同后(即2008年12月29日后)開始組織生產。顯然,對于僅剩12月30日、31日的2008年來說,要求上述交易在年內完成形同玩笑。但吉艾科技卻在2008年開具發票,確認收入1555萬元,并相應繳納了增值稅和所得稅。
公司昨天給記者發來的回復中稱,產品的生產及實際交付均發生在2009年,在2009年4月公司交付產品并驗收合格后才真正實現風險轉移。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的規定,申報財務報表中將該筆收入調整到2009年確認。他們認為,收入調整符合會計準則要求及證監會相關規定。
針對上述收入確認情況,一位資深審計人士表示,在收付實現制的會計制度下,收入確認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風險是否已經轉移,而風險轉移的判斷標準通常是標的商品是否已經交付。如果上述合同情況屬實,吉艾科技在2008年確認收入顯然不合理。即此筆1555萬元的合同大單的確認僅存在兩種可能,若非2008年急于確認而出現錯誤,便是2009年為了某種目的而做出追溯調整。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招股資料中披露的財務數據,吉艾科技在2009年與2008年的收入分別是7266萬元、5964萬元;若未進行上述1555萬元大單的追溯調整,2009年與2008年的收入分別是5711萬元與7519萬元。
員工
科技骨干年薪僅7萬 與所有角逐創業板的企業一樣,吉艾科技在招股資料中極力展示自己的技術優勢,并稱“產品性能與核心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同行業中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其中有8名核心技術人員,分別是實際控制人之一黃文幟、霍玉和、蘇航等,均為業內資深專家或技術骨干,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和豐富的技術經驗。
但與技術骨干所發揮的作用不匹配的是其給予技術骨干的收入。蘇航任公司的硬件工程師,霍玉和任公司的機械設計部部長,兩人年薪稅前僅人民幣7萬元。盡管兩人都在2010年的增資中獲得2400股原始股,但鎖定期僅自公司上市之日起十二個月。
以北京的平均消費水平,上述技術骨干年僅稅前7萬元的收入并不具有誘惑力。因此,限售期后,如何留住骨干似乎是個問題。昨天,吉艾科技董事會辦公室的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一向重視員工,會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政策,保持員工隊伍穩定。
股東
實際控制人曾有高中生 招股資料顯示,吉艾科技的控股股東為高懷雪、黃文幟和徐博,三人分別持有發行前股份的40.8402%、39.0556%和8.8763%,合計持股比例為88.77%,是一致行動人。其中,高懷雪與黃文幟是夫妻關系,高懷雪與徐博是母子關系,三人自2006年5月公司成立以來,一直通過一致行動對發行人實施控制、管理。
公開資料顯示,徐博生于1988年4月27日,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就讀于北京101中學高中部,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就讀于美國加州圣莫尼卡大學,2009年9月至今就讀于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也就是說,2006年,尚在讀高中、剛滿18周歲的徐博即成為一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之一。其目前持股量為715.755萬股,按照可比上市公司中海油服15.59倍的市盈率及吉艾科技2010年0.85元每股收益,吉艾科技的可比定價約為13元/股,若成功上市,徐博的身家或將高達9300萬。
中金公司屈尊承銷吉艾科技隱現玄機
來源:金陵晚報
在IPO這方沃土,中金公司向來以“抓大放小”聞名。蹊蹺的是,12月16日即將叩關創業板的吉艾科技,卻受到這位江湖大哥的眷顧,成為其保薦機構。記者發現,中金能放低身段,一方面源于2011年公司IPO項目上的慘淡經營,公司急于挽回危局。更為重要的是,旗下PE趁勢入股,分享財富翻倍盛宴。
2011年,中金公司IPO項目成績單著實慘淡。Wind數據顯示,該公司IPO項目數量由去年的4單下滑至今年的1單,IPO承銷金額減少152.63億元。若非年底的新華保險保底,今年中金公司在IPO項目上將顆粒無收。
在業內,中金公司對IPO項目向來“抓大放小”。2008年以來,A股擬募資金在50億元以上的IPO項目,共計20單。其中中金公司獨攬11單,不乏中國建筑、中國重工、中國北車、農業銀行、光大銀行等超級大鱷。
“近年來,國內上市企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在這樣的局勢下,中金單憑狙擊超級IPO,顯然策略失效。”一投行人士表示。
此前,業內一度風傳,中金已經開始布局IPO中小項目。吉艾科技此次計劃發行不超過2800萬股,發行后總股本不超過1億股。在招股說明書上,公司保薦人一欄赫然出現中金的名字。
不過,中金屈尊保薦,背后并不簡單。據吉艾科技股權演變過程所示,2010年11月15日,吉艾科技以增資方式引進CICC Alternative Investment Limited(下稱“中金AIL”),中金AIL投資額為3758萬元,認購公司563.7萬股,溢價部分計入資本公積金。由此可見,中金AIL的入股成本為6.67元/股。
資料顯示,中金AIL是一家設立在香港的有限責任公司,其實際控制人中金資本增長是中金旗下的美元基金管理平臺。按照可比上市公司中海油服15.59倍的市盈率及吉艾科技2010年0.85元每股收益,吉艾科技的可比定價約為13元/股。這也意味著,一旦吉艾科技順利上市,中金AIL的原始投入將增值一倍。
同享財富盛宴,還有一位年僅23歲的在校大學生。
招股資料顯示,吉艾科技的控股股東為高懷雪、黃文幟和徐博,三人分別持有發行前股份的40.8402%、39.0556%和8.8763%。其中,高懷雪與黃文幟是夫妻關系,高懷雪與徐博是母子關系,三人自2006年5月公司成立以來,一直通過一致行動對發行人實施控制、管理。也就是說,2006年,尚在讀高中、剛滿18周歲的徐博即成為一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之一。其目前持股量為715.755萬股,吉艾科技若成功上市,徐博的身家或將高達9300萬元。 江芬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