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尚倫
事實上,以資金量成為擁有最大話語權的詢價主力公募基金,其高報價行為并沒因新股發行體制改革而發生根本轉變,在改革第二輪中新增的“第七類”詢價機構,相當部分已淪為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抬高發行價的“暗器”。
所謂“第七類”詢價機構,是指由主承銷商推薦的詢價機構,包括私募、擔保、實體企業等公司。其出臺初衷是為擴大詢價機構范圍,改變基金“一家獨大”格局,讓新股定價更趨市場化、合理化。
從兩年來報價平均偏離值最高的情況來看,上海海競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期間只參與了兩次東海證券主承銷的IPO詢價,平均偏離值高達60.47%。大連華信信托期間僅參與了一次本地IPO上市公司大連港的詢價,平均偏離值達到57.69%。顯見,報價偏離幅度最高的幾次IPO詢價過程中均有“第七類”機構的身影。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報價平均偏離值為負、且偏低最低的幾家詢價機構中,創投基金、私募公司、QFII等的占比也是最高的。但有個現象值得關注,這些報出了低價的詢價對象,大多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只參與了一至兩次新股詢價,便沒有了音訊。
比如,上海混沌道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只參與了老板電器的詢價,申報價格為15元/股,最終老板電器的發行價為24元/股,目前該股市價是15.32元/股。安徽國富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僅參與了亞太科技的詢價,報價25元/股,遠低于最終發行價40元/股,當下亞太科技的股價為17.42元/股。
“引入‘第七類’機構是很好的改革措施”,一滬上大型券商投行部負責人說道:“但必須要有配套制度才能讓其發揮應有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獎優懲劣’的約束機制。”他認為,不排除這些喜歡“報低價”的詢價機構,是由于被中介機構冷落才無法繼續參與詢價的可能性。“否則再好的機制,都會被用作妨礙市場三公的‘暗器’。”
值得關注的是,張育軍在上周末談及新股發行時炮轟:“這些數據(即指詢價機構報價虛高)都是來自于新股發行改革之后的數據。”“高市盈率帶來的惡果不堪設想,……會導致證券市場進入一個熊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