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證監會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維護市場穩定,但新股上會發行節奏仍未放緩,年底再掀新股發行高潮。同時,12月A股市場面臨著超過2000億元的“抽血”壓力。
新股發行年底再掀高潮
當市場還在關注新華保險的IPO(首次發行新股)時,東吳證券已作為證監會分紅新政后的第一單IPO,迎來上市倒計時。此外,陜煤股份、中交股份等也蓄勢待發,另外還有40余家已過會尚未發行的公司也將趕在年末上場。粗略計算,12月僅新股合計發行股數就高達15.6億股。
作為即將上市的兩只大盤股,陜煤股份和中交股份的動向尤其受到外界關注。其中,陜煤股份早在8月底便已過會,擬融資172億元;而中交股份在9月底過會,擬融資200億元。據了解,兩只大盤股遲遲沒有上市主要是計劃縮減此前預定的融資規模,以適應當前市場的承受能力。但畢竟上百億元的融資額直逼今年融資最大的中國水電,已對市場心理面造成直接的影響。
發行機制導致熊長牛短
對于市場承受的重壓,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將矛頭直接對準了新股發行機制。
張育軍指出,新股發行是資本市場的核心與靈魂,但新股估值定價系統卻不夠理性。投資者普遍對高市盈率的可持續性估計過于樂觀,因此加強市場機制自身的培育尤為重要。他認為,目前新股發行機制下,資本市場參與各方天平過于向控股股東和原始股東傾斜,是中國資本市場長期熊長牛短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對市場資金面和心理面的雙重壓制,長期以來,新股發行“三高”現象被廣大投資者所詬病。雖然時下證監會出臺系列措施劍指新股發行“三高”現象,但仍然出現鳳凰傳媒和道明光學高市盈率發行的情況。
有業內人士稱,要進一步改變高市盈率發行股票的局面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如在詢價過程中,要強化對詢價對象報價情況的市場監督,要建立獎優罰劣的監管機制,淘汰報價質量較差的詢價對象;要進一步完善定價機制,提高中小投資者在估值定價過程中的話語權等等。同時,目前低迷的市場環境也為投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反思契機,加強行業自律,完善IPO發行環節的風險提示也勢在必行。
市場將承受2000億的壓力
除了新股的密集發行,12月還將迎來限售股解禁的高峰。據記者了解,12月100家公司限售解禁股達199.24億股,累計解禁市值約1625.38億元,環比增長75.37%。
有分析人士認為,為避免新股發行政策調整,東吳證券、新華保險、中交股份和陜煤股份四大IPO可能結伴而行。而大盤股擴容將直接對股票二級市場形成“抽血”效應,若12月間4只大盤股排隊發行,在資金面緊張的情況下,加上限售股解禁,低迷的大盤恐怕將承受多重融資壓力。
據目前情況統計,今年年末趕場上市的15.6億股將給市場帶來超過500億元的壓力,再加上解禁股的1625.38億元,A股面臨超過2000億元的資金壓力。和聚投資總經理兼投資總監李澤剛分析,資金短期流動性緊張讓A股如驚弓之鳥,稍有風吹草動就承受不住。
商報記者 潘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