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徐亦姍 北京報道
核心提示:在馬太效應下,十家實力最為強勁的會計師事務所,已經搶奪了六成的創業板IPO審計份額。
截至10月27日,創業板全部271家上市公司三季報正式披露完畢,但業績卻明顯低于預期,整體增長速度甚至落后于主板和中小板。
根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三季度,所有創業板企業今年來平均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增長率為16.65%,低于中小企業板17.17%的平均利潤增長率,也遠遠低于上證A股28.47%和深證主板A股28.4%的平均利潤增長率。
上述這組令人失望的數字背后不禁令人質疑,頭頂高市盈率高股價的創業板公司們,最基本的“高成長性”何在?
另一邊,與上述公司上市前光亮業績緊密相關的會計師事務所,則憑借創業板的興起而獲利頗多。
其中,39家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瓜分了271創業板公司審計費用的蛋糕。若以實際披露2010年當期實際支付的審計費用的133家創業板公司數據計算,則合計每家創業板公司平均支付給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費用約為73萬元。
十巨頭瓜分六成業務
自2009年9月創業板市場開啟至今,也為會計師事務所貢獻了新的一盈利渠道。
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資料,目前僅有55家會計師事務所取得“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證監會公布為54家)。相較中注協公布的7790家會計師事務所(含分所),有證券資格而得以參與創業板IPO審計的名額委實不多。
盡管如此,上述55家會計師事務所參與創業板項目的熱情度卻極高。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8日,共有39家會計師事務所分享了271家已經成功登陸創業板的上市公司IPO審計費“蛋糕”,占比高達70.90%。
具體來看,創業板IPO審計戰場第一梯隊由三家會計師事務所構成。其中,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憑借24單創業板公司項目穩坐榜首,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僅4單之差(包括浙江天健東方共計20單)流落榜眼,而中瑞岳華則參與19個項目奪得探花之位。
除上述3家機構外,大信、深圳鵬城、天健正信、立信大華(包括原廣東大華德律)、利安達、信永中和(包括原四川君和)以及廣東正中珠江這7家會計師事務所的創業板項目也均在10個以上,構成了第二梯隊軍。
而在馬太效應下,上述十家實力最為強勁的會計師事務所,實際上已經搶奪了六成的創業板IPO審計份額。
不同融資規模的公司對審計機構有著不同的偏好,因為融資規模足夠大時能支付更高的審計費用,可以聘請大規模、高聲譽的會計師事務所,同時也需要這樣的會計師事務所來給予投資者信心,以抬高自己的“身價”。
從融資總規模來看,三家項目最多的會計師事務所涉及的融資總額也最大,合計均在150億元以上。
但從平均融資額來看,座次則有所不同。中審國際(包括原深圳南方民和會計師事務所)共審計了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涉及融資額共84億元,平均每個項目融資10.5億元,居所有會計師事務所首位。
融資額最大的10家創業板公司中,有兩家便出自中審國際之手,分別是融資22.95億元的奧克股份及融資19.8億元的大富科技。
平均融資額第二位的是北京興華(包括原立信中聯閩都),6個項目平均融資9.37億元。而項目數量最多的立信,平均每個項目融資額為8.75億元,居第三位。
“四大”避退創業板審計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炙手可熱的創業板公司審計項目,“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似乎頗為回避,上述271單項目中,“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僅參與2單項目。其中,安永華明審計了開能環保的項目;畢馬威華振審計了堅瑞消防的項目。
一位IPO業務會計師事務所人士透露,“近幾年財政部相繼發文加大對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扶持力度,受此影響四大國內業務一直呈現明顯下滑趨勢。”
記者拿到的公開資料顯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四大”國內客戶的市場份額即不斷下降,從2007年55%的總份額,到2008年下降為53%,2009年更是驟降近10個百分點至44%。
“實際上,上市公司審計一直都不是四大在中國的強項。”前述人士進一步表示。
WIND資料統計,目前2282家A股上市公司中,選擇“四大”會計事務所為審計機構的公司共有147家,僅占所有公司總數的6.44%。而若除去其中19家與其他會計事務所共同擔任審計機構的公司外,“四大”獨立審計的上市公司數更只有128家,市場份額僅為5.60%。
而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中“四大”的份額則更加微弱,據統計622家中小板公司中,四大份額僅為14家,占比2.25%,而271家創業板公司中僅有2家選擇四大為審計機構,占比僅為0.36%。
對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主動回避創業板項目的真正原因,上述人士認為“除了風險避諱的考慮外,四大對中國本土中小型公司IPO業務熟悉程度也不及國內所”。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創業板公司普遍存在股本規模小,經營風險高,業績不穩定,抵御外部風險能力較差,公司治理基礎相對薄弱的特點。
以今年1月中旬過會創業板被否的天津鵬翎膠管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在前期改制過程中出現層層瑕疵。不僅實際出資情況與工商登記及驗資情況存在差異,歷次的股本減資也均未辦理驗資手續。
此外,公司歷史上多次發生股東退股、籌資擴股、分紅擴股、股本量化等情形,但卻未就上述股權變化辦理相應的工商登記手續,導致公司賬冊實際股本比工商注冊股本多出1077.84萬元。
“四大在上市公司項目上本身參與較少,基本參與的都是金融機構或者大型國企等大單項目,由于被審公司規模較大,審計費用甚至可以過億;而中小、創業板公司審計難度較大,相對薪酬又低,背負風險又大,對四大來說并不劃算。”前述IPO審計人士表示。
有會計師事務所人士告訴記者,“審計費用的收取跟實際工作量密切相關,大致按照被審公司資產的百分比收費,所以資產規模越大的公司審計費用相對越高,而創業板公司從資產規模上審計費用就比主板公司少得多。”
“剔除驗資費用后,絕大多數創業板公司的審計費用在60萬-150萬之間,高于150萬者略有幾家,低于60萬者寥寥無幾。”
而WIND數據顯示,133家披露2010年當期實際支付的審計費用的創業板公司中,合計支付 9747.06萬元,則其每家審計機構平均審計費用為73.28萬元。
與上述人士分析相對應的是,自2009年IPO重啟以來,“四大”中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僅僅依靠中國建筑、農業銀行、山東墨龍和深圳燃氣等4個項目,就進賬2.76億元審計費,而同期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全部74個項目的審計收入才僅為2.04億元。
而對于內地中小公司審計風險問題,上述人士更是直言“據我所知,有四大在某公司IPO前接任其審計業務,如果此前審計工作是由本地會計師事務所做的,接任的四大一般會加大審計工作。不是歧視不歧視的問題,事實就是如此。”
風險難控:層出不窮的變臉內幕
事實上,擬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在沖刺IPO審核前,其三年一期的財務狀況需經過嚴格審計,符合監管層條件方能順利上市。
由此,在財務數據加工潤色方面,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然而,許多創業板公司上市后成長性的快速“褪色”令審計師的作用遭遇尷尬。其中,更有四成具可比數據的創業板公司業績在上市后一度“變臉”。
從2009年度、2010年度以及2011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236家具可比數據的創業板公司中,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下同)在上市后一度呈負增長的公司共有91家,占比為38.55%。而這91家“變臉”公司上市前的財務信息由29家會計師事務所審計。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審計項目上市后慘遭變臉的29家會計師事務所中,有15家存在其承接的半數以上項目在上市后業績出現下滑的情況,更有5家會計師事務所的創業板項目均在上市后100%變臉。
該五家會計師事務所分別為:中興華富華、亞太(集團)、畢馬威華振、北京永拓以及立信羊城。
其中,立信羊城的3個創業板上市項目中有兩個為今年一季度上市,分別是安居寶和鴻特精密,這兩家公司上市前兩年凈利潤復合增速分別達到45.82%、32.49%,但今年上半年均同比下滑四成以上。
而北京永拓唯一的一個創業板上市項目新寧物流,其凈利潤更是在上市后連續出現負增長。另外一家上海眾華滬銀會計師事務所的4個創業板上市項目中,有3個在上市后出現業績下滑,“變臉”率達75%。
除上述5家會計師事務所外,項目“變臉”率在五成及以上的會計師事務所還包括武漢眾環、中磊、中審國際、深圳鵬城、中準、北京興華、國富浩華(包括原北京五聯方圓)、江蘇公證天業以及中勤萬信。
上市前業績持續突出,上市后短短時間內卻出現逆轉,審計機構在其中的作用及影響令人質疑。
“剔除會計師事務所合并的不可抗外力因素外,上市一年就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做法比較反常。”上述會計師事務所人士表示,“一般公司和事務所兩方都愿意長期合作,對于被審機構來說,由于前期會計工作比較繁瑣,長期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財務情況比較了解,雙方溝通成本也較低。”
其中,2010年12月,梅泰諾發布公告稱,原審計機構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因其內部工作安排調整,無法與公司就出具財務審計報告的時間達成一致,經雙方友好協商,同意改聘大信會計師事務所為公司2010年度財務審計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梅泰諾當年即出現業績大幅變臉,公司2010年僅實現營收2.48億元,同比下降20%;凈利潤2616萬元,同比大幅下降43%。
“實際上,作為IPO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在上市輔導期已經對公司整體運營情況了解比較詳細,一般是可以準確根據公司的業務形態、收入模式、技術水平、市場前景等,對其成長性和持續經營能力做出獨立客觀的評判,甚至可以對下一報告期業績作出預測。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會計師事務所跟公司解除了合作關系,難免讓人懷疑是否存在前期財務粉飾的情況。”前述會計師事務所人士表示。
而對于頻繁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情況,中注協也給予了高度關注。中注協秘書長陳毓圭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注協將在年報審計期間安排專人,跟蹤、統計和分析上市公司年報,密切關注“炒魷魚、接下家”行為。
此外, 2011年3月7日和9日,中注協更在京約談3家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就事務所承接的部分創業板上市公司2010年年報審計可能存在的風險作出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約談的事務所涉及的創業板公司都是上市后業績變臉較快、股價變動較大、備受各方關注的公司(個別公司曾被相關監管部門責令限期整改),是中注協在深入分析創業板上市公司公開信息,綜合考慮資本市場反應、新聞媒體報道、以往年度執業質量檢查結果以及專家論證意見的基礎上確定的。
而在約談會上,事務所代表分別向中注協通報和說明了創業板公司審計的有關情況,以及應對風險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在上市前后的變化情況;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考慮;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強化項目質量控制的具體安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