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個IPO項目審計費300萬元;天健遙遙領先,前10大所壟斷市場
理財周報記者 譚婷 王薇薇/文
南方酷熱的夜晚,CPA老吳(化名)正趕著去深圳。“晚上要去一家公司的上市慶功酒會,我們事務所做的。”老吳笑言。
人們習慣將IPO的光環套在上市公司與投行頭上。實際上,同為中介機構的會計師和律師事務所,也充當著重要角色。老吳從事會計業務將近20年,近幾年,隨著國內IPO業務的蓬勃發展,他也把工作重心轉移到IPO審計上來。
天健承攬74個IPO審計居首
據統計,自2009年IPO重啟以來上市的632家A股公司,貢獻了19億元上市審計費,平均每家300萬元。
而這些公司的上市審計,由50家會計師事務所(按合并后名稱統計)承當。
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資料,目前僅有55家會計師事務所取得“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證監會公布為54家)。相較中注協公布的7790家會計師事務所(含分所)來說,有證券資格的委實不多。
馬太效應在審計業務上體現明顯。從IPO審計項目數量上看,內資合資所獨大,前十名中沒有“四大”的身影。項目最多的是天健會計師事務所——74個,占比12%。立信排名第二(59個),天健正信季軍(45個)。列入前十的還有深圳鵬程、中瑞岳華、大信、利安達、立信大華、信永中和正中珠江。前十名事務所承攬400個IPO審計業務,占比63%。
但從收入情況看,“四大”憑借大項目睥睨同行。德勤僅僅依靠中國建筑、農業銀行、山東墨龍和深圳燃氣等4個項目,就進賬2.76億元審計費,超過天健74個項目的全部收入(2.04億元)。最新資料顯示,2011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中,普華永道、德勤華永、安永華明3家合資所收入居前。
會計師一方面承當上市財務審計重任,另一方面還是公司上市的裁判。在目前主板和創業板的60名發審委委員中,有21名來自于會計師事務所,其中有7人還是合伙人身份。
IPO審計項目數量前十的事務所中,有多達7家走出過發審委委員。中瑞岳華、立信大華各有一名主板和中小板的發審委委員。
IPO審計周期提速一倍
隨著IPO市場近兩年的持續火爆,作為買方的會計師事務所,早已行動起來。實際上,由于利益驅動,現在的IPO審計如同“高鐵化”,留下不少后患(詳見C9版報道)。
“三年前就開始跟發行人接觸,可費不少心血。當時是他們先找我的,我琢磨了一下覺得可以做,才往事務所報。”文章開頭的老吳回憶。
在事務所討論時,老吳與一名合伙人激烈爭吵:合伙人認為項目難度比較大,而老吳覺得這是一個好商機。老吳最后還是拿下了這個項目。一開始,老吳確實做得有些吃力,第一次審計用了40天,“現在有些事務所第一次審計只用20來天呢。”
過了4個月開始第二次審計。“現在有些事務所經辦會計師都不去現場調查的!”親力親為的老吳,對現在部分事務所的做法不忿。第二次審計過后,才確定承攬業務。
“會計師事務所只出具審計報告,給保薦人提供需要的數據,最后再對相關章節把把關。”老吳做的這個項目,最終拿到250多萬元審計費。
一名有證券資格的CPA受訪稱,現在的IPO審計分為股改、上市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大概只要一個月的時間”。
據悉,會計師事務所從IPO開始接觸,到上市后的年度審計,一般都由一家獨立承攬。“更換事務所的上市公司不多,(如果換)容易受到監管層和投資者的檢查、懷疑。”
IPO審計收費無標準
會計師單獨個人攬得IPO審計的情況并不常見。
“獲得項目的途徑有好幾種,主要還是合伙人親自拉項目比較多,還有發行人找上門的。有時候,一些關系比較好的券商、PE和私募,也會給我們推薦。”曾供職于安永華明的會計師透露。“會計師事務所與投行一般會有合作關系,比如上一次合作比較成功,那這一次可以繼續合作。”南方某CPA表示。
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流程大同小異。“收到發行人合作意向后,我們會先請第三方獨立機構對發行人進行評估,再經過合伙人衡量是否要深入接觸。最后再請第三方機構做盡職調查出報告,合伙人則通過風控部門審核決策。”一名CPA說。
而更多的會計師事務所,則派員現場調查。“現場調查后出具相關報告,由合伙人開會決定要不要接項目。”
老吳的項目上市前3年就開始運作了。理財周報記者了解到,會計師事務所也有公司IPO前半年才介入的。“(這個)要看項目的具體情況,如果是保薦人推薦的項目,或者發行人還未改制的,一般輔導期就介入了。”
即便發行人上市失敗,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費照收不誤。費用一般由合伙人與發行人協商。“IPO業務這塊的收費,沒有具體標準和比例。”上述安永的前會計師說:“收費多寡要看項目的難易度,零售行業由于地區分布分散,收費就貴點。”還有根據項目參與人數來收費的,前述“四大”的會計師表示,“有時候一個大項目需要幾百人參與,合伙人會去估算,肯定不會讓自己吃虧”。
一家上市不久的中小板公司高管透露,IPO審計是公司自己找的,合同審計費80萬元。“由于上市成功,公告的審計費有2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