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新股 > 八菱科技詢價對象不足致發行失敗 > 正文
新華社6月8日消息 原先計劃在深圳中小板發行上市的八菱科技,在端午節假期過后成為中國A股歷史上首家因詢價機構數量不足導致IPO失敗的股票。有不少市場參與者對記者表示,發行人與主承銷商“托底”的“偶然”失誤,以及市場低迷造成的新股發行低潮,可能是八菱科技上市“夭折”的兩大內在因素。在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仍在進一步完善的大環境下,新股發行的失敗是偶然還是必然?
“八菱科技終止發行可謂是生不逢時!鄙虾R患议L期從事新股投資機構的人士對記者說,“這只新股最后一天的詢價正好趕上端午節假期過后的首個工作日,也許是發行人和承銷商的疏忽才‘意外’沒能湊夠20家詢價對象的數量!
據了解,八菱科技的初步詢價機構對象僅有19家。而上述人士提到的“20家詢價對象”門檻,指的是《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規定的“在新股初步詢價結束后,公開發行股票數量在4億股以下的,如果提供有效報價的詢價對象不足20家,發行人及其主承銷商不得確定發行價格,并應當中止發行”。
在中國證監會2006年便審議通過并施行《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后的5年時間里,這部中國企業在A股發行上市的“規則”,第一次將已經通過IPO審核的擬上市企業攔在交易所門外。
在此之前,立立電子、蘇州恒久、勝景山河等中小板、創業板等擬上市公司,已經成為通過上市審核卻在掛牌上市前遭舉報,從而未能最終上市的先例。
而八菱科技上市的“夭折”其實已有前兆。在今年5月下旬進行招股申購的雙星化工,當時就險些成為首例因為詢價對象數量不夠而中止IPO的公司。創下65.52%這一史上最高中簽率的雙星化工,在初步詢價時僅有27家機構投資對象“捧場”,而最終在網下配售中獲配股份的5個配售對象里,有4家來自新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承銷商找機構“托底”的跡象已經較為明顯。
東航集團財務公司負責新股投資的姜山認為,在去年第二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后機構獲配數量增加的情況下,由于目前新股“破發”愈演愈烈,機構投資者買得越多可能虧得越多,承銷商找來機構做“托”來完成發行的難度也越來越高。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市場波動加大的環境下,新股發行中的偶然因素與必然結果,將在未來更多地由市場化選擇來決定。
之前發行上市的圣陽股份和中京電子兩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在發行的初步詢價階段,僅僅吸引了不到50家機構對象參與詢價。對此,東興證券副總經理銀國宏對記者表示,雖然此次八菱科技發行失敗可能是承銷商“偶然”的失誤,但這也同時體現了在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后市場化發行的曲折進步。“如果股票一、二級市場持續低迷,未來或將打破之前運行‘順暢’但不夠真正市場化的發行機制。”
而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原先穩賺不賠的打新股模式已成過去,5月份以來雖然滬深股市新股的平均網上中簽率達到了創紀錄的7.7%,但27只新股中14只目前處于“破發”狀態的窘境,讓打新股的賺錢效應降到冰點。
上海一家券商資產管理部和一家財務公司相關人士已經表示,由于新股投資價值的下降,4、5月份已經放棄了原先只屬于機構的網下高中簽率打新“特權”。而在這種情況下,中小板與創業板市場新股5月以來的平均發行市盈率已經降到34.7倍。對此,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資深策略分析師黃學軍說,“機構獲得的有3個月鎖定期的網下配售股份,可能會致使新股成為基金等機構的累贅!彼J為,在這種低迷的市場行情下,機構未來對新股申購恐將更加謹慎。(責任編輯: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