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汪江濤
證券發行市場與交易市場,如水和魚。兩個市場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不可分割。
近期二級市場的持續萎靡,殃及一級市場。從滬市主板龐大集團“最高首日跌”,到滬市桐昆股份今年12倍最低發行PE,到中小板雙星新材65%史上最高中簽率,到創業板電科院18%的創業板最高中簽率,到東方電熱等多只創業板新股30多倍的最低創業板發行PE。
近期,滬深股市還出現了“最少發行股”。照理說,這與兩個市場低迷并無直接關系。畢竟,發行多少取決于發行前的資產、業務規模。發行股數不超過總股本的25%,也是板上釘釘。
5月6日上市的吉鑫科技,創下5080萬股滬市最少發行股數。
5000萬股已經是滬深交易所發行股數分界線。今年以來,滬市發行新股頻率加快。5000萬股-8000萬股股數的新股發行,既可選擇深市,也可選擇滬市。此前,滬市發行多是8000萬股以上的大盤股。
深市方面,5月25日上市的金運激光以900萬股發行總數,與新開源并列深市“最少發行股”。
監管層似乎很癡迷于“市場之手”。以前的行政調節發行手段,近期并未動用。比如最近兩周:5月16日-20日——周一發行3只、周三2只、周四1只,總計7只;5月23日-27日——周一3只、周三5只,總計8只。每周7-8只新股的申購速度,仍然維持。
面對未曾減速的發行速度,投資者實際上樂于見到“袖珍股”的發行。
隨著深交所中小板指、創業板指不斷創下新低,發行市場的泡沫不斷刺破。有券商資本市場人士抱怨,一些詢價機構不參加上市路演,“天亮閉眼”,報價時直接給主承銷商的創業板新股估值下限打5折、6折。
5月份截至25日,共有東吳證券保薦的電科院、招商證券保薦的日科化學、廣發證券保薦的鴻利光電、平安證券保薦的安利股份、東海證券保薦的東方電熱、國元證券保薦的科大智能、東莞證券保薦的銀禧科技、光大證券保薦的金運激光、齊魯證券保薦的北京君正、光大證券保薦的正海磁材、安信證券保薦的金立泰等11只創業板新股發行。5月30日另有3只創業板新股申購。
主承銷商的估值下限與最終發行價如下——
電科院(106.5/76),日科化學(30/22),鴻利光電(26.65/16),安利股份(32.73/18),東方電熱(41.28/25.88),科大智能(50/32.4),銀禧科技(23.5/18)、金運激光(36.38/23.36)、北京君正(65.72/43.8)、正海磁材(34.3/21.09)、金立泰(42/28)。
上述11只創業板新股,最終發行價均大幅落后于保薦人的估值下限。發行價/估值下限的比例分別是:71%、73%、60%、54%、62%、64%、76%、64%、66%、61%、66%。
如果我們相信發行價是“詢”出來的,那么,發行價是估值的6折,也意味著機構報價差不多也6折。
不破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