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姍
5月10日,證監會發審委審核包頭東寶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寶生物”)的創業板首發申請。
招股書資料顯示,東寶生物主營明膠和小分子膠原蛋白,本次擬發行1900萬股,募集資金18387.4億元,用于擴充明膠和可溶性膠原蛋白產品的產能。
但記者調查發現,憑借成功研發“小分子膠原蛋白”而頭頂“高科技”頭銜的東寶生物實際上是一家持續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企業:報告期內利潤指標較差,更出現大幅波動。此外,東寶生物還存在核心技術依賴于股東中科院理光所、募投項目風險重重的隱患。
外包的核心技術
根據申報稿描述,公司與中科院理化所共同研發出的,分子量集中分布于500-4000道爾頓且平均分子量在2300道爾頓左右的小分子量膠原蛋白,是其未來實現高速成長的拳頭產品。
但記者發現,在該技術的實際研發過程中,成果研發和突破主要由中科院理化所(以下簡稱“理化所”)完成,公司僅是資金提供方。
申報稿顯示,該膠原蛋白技術的七名主要研發人員中有四名來自理化所,由一名博士、兩名碩士、一名本科生組成,其中兩名為項目成果研發人。
而來自東寶生物的三名人員除實質控制人之子王榮富擔任中試負責人外,剩余二人都僅為普通的項目研發人員。
公司承諾,在可溶性膠原蛋白產業化項目投產后八年內以如下方式向理化所支付費用:年產可溶性膠原蛋白5 噸以內,按年銷售收入的3%支付,年產5-10 噸,按年銷售收入的2%支付,年產10 噸以上,按年銷售收入的1%支付。
此外,2010年,公司還向理化所支付170萬元的技術開發費和50萬元的專利申請轉讓費。
無獨有偶,除上述膠原蛋白技術外,公司唯一的核心技術——高檔明膠制造工藝亦是通過與理化所合作得來。
記者注意到,高檔明膠制造工藝的研究團隊中,共有3名主要研發人員來自公司方面,其中賈利明和楊晉霞均為大專學歷,張濤僅為中專學歷,且
上述三人以負責項目研制設備為主。而來自理化所的3名研發人員則主要負責技術指導和反應測試。
這不禁令人懷疑,若失去理化所的技術支持,公司本土低學歷的研究團隊能否繼續保持技術領先?
事實上,為了穩住這一關鍵技術伙伴,東寶生物大股東東寶集團早在11年前就已拿出部分公司原始股權“免費”贈與理化所。
2000年7月18日,東寶集團為加強公司與感光所(理化所前身)的合作,獲得其更多技術支持和服務,將持有的204.9萬元出資無償轉讓給感光所。
目前,理化所憑借上述出資共持有公司204.9萬股權,若東寶生物順利過會上市,去除劃撥給社保基金的20.49萬股后,理化所共持有162.58萬股。
持續盈利能力差
事實上,相較其他闖關創業板的企業,東寶生物的業績指標僅屬于中低水平。申報稿披露,2008年到2010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19億元、1.55億元、1.92億元,利潤卻僅為1189.39萬元、1126.76萬元和2162.45萬元。
若扣除政府補助和出售資產等非經常損益后,公司的凈利潤只有874.74萬元、984.44萬元、2042.43萬元。
而公司并不顯赫的業績增長還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重大影響,持續盈利能力令人擔憂。
公司的主要原材料為骨料、鹽酸、石灰粉和氧化鈣,原材料占同期營業成本的比例較高,分別為75.15%、77.90%、81.69%,其中骨料所占比重較大,其消耗占營業成本的比例分別為59.10%、63.57%、67.25%。
2009年,公司凈利潤較去年同期下滑5.26%。而2010年,公司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3.87%的情況下,凈利潤卻大幅增長91.92%。
對此,東寶生物解釋稱,由于受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影響,產地綿陽的骨料價格出現暴漲,公司2009年主要使用了上年度囤積的高價原材料,導致生產成本增高,利潤降低。
而2010年公司利潤大漲主要系毛利率大幅提高了5.36個百分點,其中骨料價格由2009年的3010元/噸下降至2010年的2717元/噸,降幅為9.73%,直接促進毛利率提升4.76個百分點。
募投項目畫餅?
盡管東寶生物盈利能力并不突出,卻在募集項目中大幅畫餅,擴充產能。公司本次擬募集資金18387.4億元,其中10376.9萬元用于建設年產2500噸的明膠項目,8010.5萬元用于建設年產1000噸可溶性膠原蛋白項目。
募集項目達產后,公司明膠產能將達6500噸,膠原蛋白產量達1200噸。其中,2500噸明膠項目包括1500噸高檔藥用明膠,1000噸高檔食用明膠和7500噸的磷酸氫鈣。
公司認為,隨著國家醫療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藥用膠囊的市場需求將保持高速增長,并有效帶動藥用明膠市場的長期增長。因此預測,藥用明膠的價格在募集項目達產后,有望在2009基礎上提升15%為53000 元。
但記者卻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隨著經濟的波動和通貨膨脹的上升,國內明膠行業產能的迅速釋放,行業競爭將會趨于白熱化,從長期看,明膠市場將會進入供需平衡甚至是供大于求的局面。
而公司藥用明膠價格的不斷下滑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事實。報告期內,公司藥用明膠的價格分別為,每噸48378.33元、46326.15元和45563.11元,與公司預測的每噸53000元差距較大。
事實上,相較同行業明膠企業,公司年產4000噸的產能并不具規模優勢。目前,法國羅賽洛集團在中國的產能已到1萬噸以上。而記者從青海明膠處了解到,該公司的產能也在4500噸左右。
此外,公司膠原蛋白募投項目的前景也疑云重重。該技術于2010年3月25日通過內蒙古自治區科學廳的“生產性試驗鑒定”,盡管目前該發明專利和商品商標尚在申請中,但公司已迫不及待將其作為募集項目集資。
事實上,盡管公司已經擁有200噸該膠原蛋白產品的產能,但2010年5月份以來公司僅生產膠原蛋白51.70噸,出售40.36噸,銷量并不火爆。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認為,目前膠原蛋白行業處于初級發展狀態,由于國內監管部門對膠原蛋白行業的標準不完善、監管不力,市場較為混亂,消費者對膠原蛋白產品難以辨別。在這種情況下,東寶生物募集的1200噸的小分子膠原蛋白的生產線或將很難被市場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