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市場出現兩輪大規模破發潮,頻率之高為近年罕見。經歷兩輪破發潮的洗禮,新股破發面積急劇擴大。截至5月5日,今年以來首發上市新股的破發數量為79只,占比達67.52%。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新股破發比重加大和破發幅度加深,無風險的網上打新收益變成一種奢望,炒新和打新風險加大。這或許會促使打新市場出現變局。
□本報記者 孫見友
兩輪破發潮
在前四個月中,A股市場已經出現兩輪大規模破發潮。
1月14日,上證綜指跌破2800點關口,炒新熱情迅速降溫,由此催生了第一輪新股破發潮。此輪破發潮一直持續到春節之前,最終隨著春節之后大盤站上2800點而宣告終結,前后持續約半個月。
在第一輪破發潮中,新股大面積破發是重要特征,1月18日新股“五上五破”為標志性事件。1月18日,4只中小板新股和1只主板新股同時首發上市,當日5只新股全線破發。其中,跌幅最大的主板新股風范股份下挫14.40%,跌幅最小的中小板新股鴻路鋼構也下跌6.56%。一日之間“五上五破”,讓炒新者亂了陣腳,而打新中簽的投資者陷入恐慌。
春節后,大盤溫和震蕩上揚并突破3000點,首發上市新股也迎來美好時光。但好景不長,隨著大盤3月15日跌破2900點,新股破發再度密集出現。此后的3月22日,科斯伍德、佳士科技和福安藥業3只創業板新股首發上市,有兩只出現首日破發,由此拉開第二輪新股破發潮的序幕。
盡管此后大盤一度沖高至3067點,但市場的擔憂始終揮之不去。隨著4月19日大盤高臺跳水,擔憂情緒進一步升級,讓新股破發雪上加霜。從3月22日算起,第二輪新股破發潮已持續一個半月,目前還沒有結束跡象。由此來看,第二輪新股破發潮的持續時間要明顯超過第一輪。
除持續時間長以外,第二輪新股破發潮的破發幅度也更加深重。其中,4月28日首發上市的滬市主板新股龐大集團首日跌幅高達23.16%,一舉創出近十年以來新高,成為第二輪新股破發潮的標志性事件。
大面積破發事件在第二輪破發潮中也頻繁上演。“上三破二”和“上四破三”現象持續出現,不斷挑戰打新和炒新投資者的神經。例如,5月5日首發上市的3只創業板新股兩破一漲。 擊潰七成新股
經歷兩輪破發潮后,今年以來首發上市的新股破發面積急劇擴大。統計顯示,今年以來首發上市的新股合計117只。其中,首日破發數量為45只,占比為38.46%。在兩輪破發潮的輪番轟炸和大盤持續震蕩下挫影響下,首日破發新股不僅未能咸魚翻身,一些首日未破發的新股也沒有擺脫最終破發的命運。
截至5月5日收盤,今年以來首發上市的新股破發數量已急劇擴容至79只,占比攀升至67.52%。由此來看,即使新股有幸暫時逃脫首日破發厄運,但破發陰霾依然如影隨形,從側面顯示新股上市后的走勢依然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
按最新收盤價測算,天瑞儀器、雷曼光電和大智慧相對發行價的折價比率分別高達33.06%、29.37%和28.06%,在今年首發上市新股中破發程度最嚴重。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新股破發比重持續加大和破發幅度不斷加深,前期基本可認為是無風險的網上打新收益已是一種奢望,在此局面下,參與打新和炒新的投資者隊伍縮減將成為必然,這或許會促使打新市場出現變局。
發行“減速”
IPO融資“量”“價”齊降
劉興龍
□本報記者 劉興龍
今年以來,近七成上市新股破發,這猶如一盆冷水,讓一級市場不斷降溫,IPO發行節奏趨緩,大盤新股更是絕跡,融資規模大幅萎縮。新股發行市盈率也從年初的平均73倍,降至55倍左右。
4月新股發行量降至近一年新低
今年以來累計121只新股完成募集發行,募集資金達1259.70億元,一級市場發行情況整體呈現“前松后緊”的特點。
今年初,IPO發行延續了去年末的火熱場面,不僅高價發行大行其道,1月融資額和發行新股數量也均處于歷史較高水平。不過隨著破發潮的洶涌而至,一級市場發行出現明顯變化,2月新股發行數量環比減少9只,首發市盈率也從此前的平均72.91倍降至55.42倍。4月發行新股23只,發行數量降至近一年來新低,單月募集資金規模也較年初下降44%。
從數據上看,由于二級市場走勢偏弱,目前新股發行密度降低;今年以來新股發行股本均在1.5億股以下,延緩大盤新股上市無疑減弱了融資行為對二級市場的沖擊。
今年以來,首日破發的新股多達45只,這大大削弱了投資者的打新收益,甚至使部分投資者面臨打新虧損的命運,使得一級市場投資者的打新熱情迅速降溫。
統計顯示,1月前半月累計發行16只新股,單只新股網下打新機構數量平均為44家,平均網下中簽率為8.81%。而4月下旬發行14只新股,單只新股網下打新機構數量下滑至28家,平均網下中簽率升至15.84%。而即將上市的中京電子,網下參與配售的機構僅7家。
隨著網下打新機構數量整體減少,網上中簽率快速上升。龐大集團網上中簽率達21.57%,創下歷史紀錄,但龐大集體上市首日即破發逾兩成。此外,剛剛完成網上發行的電科院也創下創業板的網上中簽率紀錄,達18.69%。
新股發行估值連續走低
在打新熱情降溫局面下,新股高估值發行陷入曲高和寡的局面,促使發行估值不得不放低“身段”。
統計顯示,1月發行的35只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高達72.91倍,在破發潮的打壓下,2-4月的平均發行市盈率分別為55.42倍、55.58倍和55.60倍,基本上處于55倍水平。從歷史數據來看,2010年7月是階段性發行估值洼地,當月平均發行市盈率為42.83倍,此后高價發行逐漸愈演愈烈,并于當年12月達到75.88倍的頂峰。可以看出,今年4月的數據已降至去年8月時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盡管高價發行已較去年末大幅降溫,不過3月上市的鐵漢生態和4月上市的國電清新發行市盈率均超過百倍,局部發行泡沫依然存在。其次,創業板指數已跌至900點附近,二級市場小盤股正經歷“去高估值化”的磨煉,在目前市場環境中,55倍的首發平均市盈率顯然偏高。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新股發行估值持續下降,主要是由新股大面積破發所致。客觀上看,新股發行估值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投資者參與新股的風險。不過,當前一級和二級市場整體估值依然相差懸殊,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股發行估值有待進一步向合理水平回歸。
新股破發不“尷尬”
□本報記者 申屠青南
近日,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再成市場一景。特別是4月底上市的龐大集團創下四項A股記錄:網上申購中簽率達21.57%,網下配售中簽率更是高達57.97%,上市首日下跌23.16%,換手率僅為16.62%。不少市場人士將新股破發看作一件壞事,一種尷尬。筆者認為,新股破發未嘗不是好事。一方面,讓發行人敬畏市場,倒逼發行價格回歸正常,另一方面,打新被套,對于投資者是實實在在的教育,打破“新股不敗”的神話。
事實上,境外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是一種常見現象,也是一種正常現象,絕不是有人所謂的“尷尬”現象。據統計,無論是成熟市場,或是新興市場,新股上市首日“破發”都很普遍。比如,香港地區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比例超過20%,美國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比例約為1/3。
股票發行人自然希望發行價格越高越好,發行價越高,同樣的股份可以融到的資金就越多。只要能夠發行成功,破發只是二級市場的表現,和公司關系不大。然而,破發潮有可能導致打新資金退出一級市場,從而導致發行失敗。
所謂發行失敗,一般指由于新股定價過高,以致網下配售與網上申購均不能完成最低發行量,最終導致本次發行終止。這意味著本次招股計劃自動作廢。
對發行人來說,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確并不可怕,但導致發行失敗是極不明智的,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由于目前貸款難,貸款成本高,而且融資計劃又不能等待或擱置,那么,IPO融資就是不錯的選擇。因此,在銀行貸款越來越難的今天,發行人應該珍惜目前能發行新股的市場機會,在詢價與定價環節上,適時主動降低發行市盈率,切莫一味追求高價,以防范發行失敗風險。
對于投資者而言,打新被套是痛苦的,將導致打新熱情降溫。可以預見,破發潮之后,后面IPO的中小板和創業板發行市盈率,必將從過去80倍以上悄悄降至60倍以下或更低,新股申購中簽率也會大幅提高。這正是新股破發的功效和作用,也是市場化的力量。
進一步完善新股發行體制,需要發行人、中介機構和投資者的共同努力。發行人應當樹立發行上市的正確理念,積極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發行股票要價要理性,要著眼長遠的投資者關系維護。主承銷商要勤勉盡責,誠實守信,兼顧買賣雙方的長期利益和根本利益。詢價對象應當發揮專業機構的特點,認真、審慎、專業地掌握資料、分析研判、理性定價,進而對市場理性引導。中小投資人則要強化風險意識,買股有原則,審慎為首要,看不懂、聽不明的堅決不參與。
抓住保薦代表人這個“牛鼻子”
□本報記者 周松林
近期新股特別是創業板新股破發現象愈演愈烈。據中國證券報數據中心統計,截至4月29日,在今年新上市的56家創業板公司中,40家處于破發狀態,占比達71.4%,平均折價率為14.62%,個別公司折價率接近50%。
對于創業板出現這種大面積的、持續的破發現象的根源,市場普遍認識到與新股發行定價過高有關。筆者認為,創業板、中小板密集出現集體破發,表明新股定價、估值仍然普遍偏高,參與申購的投資者,包括參與詢價和認購的機構投資者,承擔了過大風險,而發行人、承銷券商等獲得了過多收益。
證券市場參與各方的出發點都是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各方行為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這一切本來無可厚非。近年來,在二級市場,隨著法律法規的完善和監管力度的加大,市場透明度有所增強,違法違規現象明顯減少。但在一級市場,由于專業化程度更高,運作的封閉性更強,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透明度很低的灰色區域。新股發行渠道已經形成了一條參與各方的利益鏈。發行人、承銷商等利用種種“擦邊球”的方法,犧牲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過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過度包裝、利潤操縱,各種奇怪現象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保薦代表人篡改招股說明書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在這種新股發行利益鏈的作用下,新股發行價始終畸高不下就成為必然。
在這條利益鏈中,保薦代表人處于承上啟下、居間調停的關鍵位置。保薦代表人如能秉公守法、堅持“三公”原則,則能夠有效制止發行人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的不當企圖。保薦代表人如果失去職業操守,甚至在發行過程中尋求自己的非法利益,會導致投資者利益被嚴重侵犯。因此,筆者認為,要改變新股發行過程中的種種違規和不合理現象,斬斷其間的利益鏈,要害在于抓住保薦代表人這個“牛鼻子”,強化保薦代表人責任,規范保薦代表人的行為。
加強保薦代表人的責任,規范保薦代表人的行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法律威懾,二是利益制衡。對于保薦代表人在新股發行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如果證據確鑿,一經確認,應該直接取消其保薦代表人資格,乃至市場禁入,嚴重者移送司法處理。對于保薦代表人所在的承銷商,除課以罰款外,同時暫停其承銷資格。如果有幾件這樣的案例出現,其警示作用是相當大的。面對更高的違法違規成本,保薦代表人和承銷商都會做出更理性的選擇。另外,在詢價、發行的技術程序上,制定相應的規則,在發行人、承銷商、詢價對象和二級市場投資者之間形成利益制衡、相互約束的機制。比如,要求承銷商按一定比例認購所承銷的新股并鎖定若干時間,或者規定在有效的價格區間內,出價高的詢價對象必須以較高的價格認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