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錢瀟雋 ○編輯 朱紹勇
次新股頻頻破發且破發幅度逐步擴大,已令參與網下配售的機構接連折戟。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網下打新賺錢效應的日漸衰減,機構的打新策略正出現從“套利”到“價值投資”的變革。
機構解禁迎“浮虧”
繼A股市場網上打新收益率走低后,網下機構打新收益率也因次新股破發的常態化而走入“低谷”。在新股發行過程中,網下機構參與了詢價和網下配售過程。機構獲配的股份有3個月鎖定期,一般而言,機構會在解禁當天獲利了結。
今年以來,已經有102家次新股的首發機構配售股獲解禁,其中有36家解禁當日的股價低于發行價,占比超過三成。這意味著中簽的機構打新不僅沒賺到錢,更在資金被鎖定三個月后迎來浮虧的結果。
從時間上看,次新股的破發更有愈演愈烈之勢。在4月份解禁的21家次新股中,15家解禁當日破發,占比近四分之三。在最近首發機構限售股解禁的3批共計11家次新股中,僅有2家沒有破發,機構有機會實現正收益。
此外,次新股的破發幅度也在加深。本周解禁4家次新股中除了鴻路鋼構外,其他3家新股解禁當日開盤價較發行價都有較大跌幅。其中亞太科技解禁日開盤價較發行價跌17.05%,新都化工跌8.21%,司爾特跌6.00%。而在同樣是4月解禁的主板次新股風范股份、華銳風電,解禁當日破發幅度更創出今年來紀錄,分別達到-22.29%和-17.13%。
值得一提的是,2月23日開始解禁的64家次新股網下配售采用了搖號方式,一旦中簽,獲配股數都比較大,如果解禁時處于破發狀態,虧損的絕對金額都遠較過去更高。
從“套利”轉向“價值”
如果從解禁次新股嚴重破發的角度看,機構打新幾乎到了無利可圖的時代。而這種現象,也在倒逼機構改變打新策略。從過去“新股不敗”到如今“破發常態化”,網下申購機構的策略也從“套利”轉向“價值投資”。
“不是所有的新股都參與,現在打新更帶有一種價值投資的味道,我們認為價格合適估值合理才會去打。”東吳證券主管投資的副總裁任少華表示,由于市場上新股破發可能性很大,打新不得不更加理性。
對于機構來說,不計成本追捧好公司的現象在減少,價格成為關鍵因素。他指出,“過去打新有賺錢效應,大家都會把價格往高里報,以保證首先能獲得配售資格。而現在在中簽很有可能虧損的情況下,大家又有一個新取向,就是報價往低走。報價低,能中到的話一般不會虧,說不定還撿了個便宜,不能中到的話也沒關系,二級市場上同類公司說不定更便宜。”當然,機構都不希望錯過好的公司,因此任少華認為,新股定價能力對于機構網下打新顯得越來越重要。
此外,“解禁當日減持”的慣常操作也出現變化。“實際上,現在打新股我們都不會像以前那樣解禁就拋出。一般中簽后我們會去上市公司調研,看公司的質地究竟怎樣。如果覺得公司質地不錯、價格比較合理的話,解禁后也會持有。” 任少華透露,對于浮盈比較大的次新股,解禁當日一般都會拋出;而在被套的情況下,如果對公司有信心,肯定會選擇繼續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