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2月1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歷經16個月的漫長等待,2009年就完成過會卻遲遲沒有招股的上海徐家匯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如今終于要發行掛牌中小板了。昨天(17日),徐家匯結束了詢價推介,下周三將完成申購和繳款。
在徐家匯的上市路中,最值得關注的,莫過于位于第十大股東的知名作家余秋雨了。一旦完成上市,他將成為身家過億元的文化富豪。又是一個名人投資上市公司和一夜暴富的資本故事,而且同樣引來了關注與質疑。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家位于上海黃金地段的商業企業,是如何與余秋雨這個名字掛上鉤的:
余秋雨對于徐家匯的投資始于近10年前的2001年12月。當時,徐家匯的前身上海六百實業有限公司決定解散職工持股權,并計劃將職工持有的這24.5%股權轉讓出去。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當時余秋雨斥資241萬元買入了徐家匯82.5萬股股份,每股價格2.92元。之后的8年中,經過股改和歷次的轉增股本,余秋雨的持股數量增加到了如今的518.6萬股,再考慮到公司連續的分紅,有人估算,余秋雨現在的每股成本僅僅只有0.4元。而按照徐家匯2010年每股收益0.56元,并結合當前中小板平均60倍的市盈率計算,上市后徐家匯可能獲得33.7元以上的股價,這樣余秋雨的持股也將對應出1.75億元的巨額資產,無疑是一個標準的財富神話。
由于徐家匯國有企業的身份,人們不僅質疑余秋雨等自然人股東的資質,甚至懷疑國有資產流失。2009年10月,徐家匯剛剛過會,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就率先質疑:既不是高管也非職工,余秋雨的投資資格何在?位于如此核心商圈的徐家匯,當時怎么就迫不及待需要引入余秋雨的區區200萬元?
對這樣的質疑聲,余秋雨曾經在自己的新書《我等不到了》中這樣解釋,當年偶遇上海六百百貨的經理,問余秋雨有沒有可能在他們“轉制”的困難時刻參一點股。按照余秋雨的回憶,當時他之所以決定參股,并不是因為那位經理所說的“很多職工都是他的忠實讀者”,他入股可以“提升他們的信心,穩定他們的情緒”,而是“出于一個記憶”,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關于六百百貨的故事。在這本書的第236頁,余秋雨這樣寫到自己:
這家老式百貨店曾經掛過油膩膩的黑色棉簾子,一個渾身淋濕的大學生用三元錢買得一包棉衣,在冰天雪地中活了下來。
但是,這是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呢?同樣來自余秋雨,還有其他的資料在講述那個年代的歷史。2004年9月10號,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欄目曾經做過一期余秋雨的專輯,對于在農場的日子,當時的余秋雨也有一段回答。雖然6年多之后,我們已經找不到當時的視頻,不過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的《智者·魯豫有約》全文實錄了當時的節目,在這本書的151頁記錄道,當魯豫問余秋雨最終有沒有買到棉衣時,余秋雨是這樣回答的:
余秋雨:到農村去就要買衣服嘛,可那天我口袋里就三塊錢,那個棉衣四塊,我就沒買,最后就用我媽媽給我做的棉衣去了農場。
如此前后矛盾的回答,顯然匪夷所思。實際上,徐家匯改制之路上的“關系戶”也絕非余秋雨一人。根據公告顯示,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徐家匯擁有金國良等36名自然人發起股東,而大股東中,有三個人是“一家子”:孫庚祥、俞杏娟和孫玉婷,3人共計持有的發行人股份,大約占總股本的5%。
時隔一年,就在昨天,葉檀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柴華專訪時,依舊堅持自己的質疑。在她看來,無論有沒有這件棉衣的故事,說當年這200多萬是余秋雨無意識投資,都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記者:余秋雨曾在自己的書里對于你當時的質疑做出過解釋,說明他的投資是出于對老六百百貨的感激之情,這是否能消除您的一些質疑呢?
葉檀:我對徐家匯上市這個事情到現在為止看還沒有變化。我們知道自然人股東進去之后像這些國有資產同時他要上市的話,起碼是對這個公司做出過貢獻的高管或者真正的風險投資人員。徐家匯只要對零售業有一些了解的都知道他的地段他資產增值的前景以及分紅的前景到底怎么樣?這個都是比較清楚的,所以說這已經不算一個特別的風險投資了。就拿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來說,如果凈資產讓你入股而且每年分紅,這個東西叫做風險投資嗎?
記者:其實高管持股和贈股,包括風險投資者在公司上市前幾年的出資,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特別是在創業板公司當中我們常常看到。為什么您會對徐家匯的高管持股持反對態度呢?
葉檀:徐家匯商城和一般的比如說民營企業上市還不太一樣,第一個它這部分資產是國有資產,第二它這部分的資產的溢價其實是看得到的,因為它在中國最大商業中心的黃金地段。那么它在資產增值的過程中當然領頭人、高管很重要,但是同樣重要的是整個城市的商業環境的好轉。所以在怎么來區分這樣的企業和一般民營企業之間的溢價,我想我們必須要做出區分。
記者:您提到國有資產溢價的分配機制,那么現在看來,突擊持股也好,高管夫妻店也好,它的危害究竟在哪里呢?
葉檀:如果風險投資家得到了溢價,那他可以去選擇更好的企業,這個對市場是有利的。很多人都會去選擇好企業,那么我們說一些實業家上市之后非常誠實的經營,他也有企業家的天分,這樣的人在上市之后就會做大他的企業,他希望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這個對于社會整體的推進都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是相反的情況,比如說突擊入股的,上市半年、一年他才入股;或者有些人完全是憑借一己之力或者名人影響,這些東西就給整個市場一種逆淘汰的機制。大家就知道其實你當不當風險投資家、當不當實業家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你有內部人的關系和你有一張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