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偉霖
投資者用腳投票所導致的新股頻頻破發,使得券商承銷公開增發項目結果反成“被股東”。為化解這種困境,部分券商擬引入戰略合作機制,以提前準備好外圍資金的方式,分攤未來承銷的風險。
對于券商投行來說,當下不得不盡量接下部分公開增發項目,以盡可能維持和上市公司客戶的長期合作關系;但這卻讓作為主承銷商的各家券商陷入了“被股東”的窘境。
統計顯示,去年至今,共有臥龍電氣、國電電力和長安汽車等三個公開增發項目出現了余額包銷的情況。同時,截至目前,主承銷商所持包銷股票均跌破增發價,出現賬面浮虧。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為化解這種困境,目前某券商正在設計一種全新的機制,即尋找數家外圍大資金方,與其結成戰略伙伴關系,并在定向增發、PE直投項目、市值管理、大宗交易等各項橫跨一二級市場的業務進行全面合作。
這種設計的主要框架為:外圍大資金方作為簽約客戶,將按資金情況,盡可能地承接券商給予的各項業務。例如,在公開增發過程中,戰略伙伴方應全力配合由該券商承銷的項目,而券商則會承諾提供部分優質項目及其他資源,以便為戰略伙伴方彌補在某些業務上的損失。此外,券商還同意和戰略伙伴方約定全年的保底利潤指標。
據接近該券商的人士表示,券商此舉一方面無論市場好壞,都能由這些戰略伙伴方配合承接公開項目,以避免完全砸在手里的尷尬,同時分攤了在個別項目上的風險;另一方面在有資金保障下,投行有可能承接下更多的項目,以便為投行留下上市公司客戶。
部分機構人士對此模式十分感興趣,他們認為,是這種合作過程中,固然可能因某些項目減低自身部分流動性,但卻可以通過PE直投及市值管理等分一杯羹。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合作模式一方面強調資金方的資金實力,另一方面要求其具備橫跨一二級市場的資產管理能力。而在目前資金泛濫的情況下,資金方仍苦于項目難求,如果能以此借助券商的資源,實現資金合理配置,不但符合資金方的利益訴求,同時可以實現供需方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