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中國太保打新華銳風電栽跟頭 3天浮虧1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4日 05:22  理財周報

  “太保資管在華銳風電上巨虧,雖有點意外,在目前情況下若仍堅持原來的打新策略,勢必要栽跟斗”

  理財周報機構研究員 朱昌斌/文

  險資是新股的瘋狂擁躉,而中國太保又是險資中最活躍的打新者之一。

  當市場低迷、新股屢屢破發,首當其沖的自然是擁躉中的活躍者。

  華銳風電(601558.SH)IPO,“太保系”打新,7個賬戶前三個交易日浮虧1.13億元。這是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運氣不佳,還是對新股申購風險防范不夠?當其他機構中途撤退時,為何太平洋資管最后卻被套個措手不及?

  “打新風險小且收益有保證,我們當然會動用盡可能多的資金參與新股申購”,幾個星期前,理財周報記者聽到多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表達了此類觀點。

  新股破發越來越多,保險資金還會一往無前地瘋狂打新嗎?今后險資打新是爭取全面開花,還是配置好資產,對于打新資金進行結構性調整呢?記者就此采訪了多家險資投資部門人士。

  中國太保打新華銳風電,

  3日浮虧1.1億元

  滬市主板首發價最高股華銳風電上市首日便遭遇“滑鐵盧”,2010年1月13日上市,當天收盤于81.37元/股,較其90元/股發行價下跌9.59%,這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和汗顏。

  隨后幾天股價一直下行,截至2011年1月17日,華銳風電收于74.39元/股,上市3個交易日每股低于發行價15.61元,跌幅達17.34%。

  華銳風電上市幾日的表現著實讓不少投資者驚了一把,而成功獲配的機構投資者也有口難言,而這批打新被套的機構中,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更是“狠狠地被傷了”。

  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7個賬戶各成功獲配103.45萬股,總計724.14萬股。按1月17日華銳風電收盤價,太平洋資管7個賬戶此次打新浮虧高達1.13億元。

  “雖然覺得定價很高,機構打新熱情受到一定影響,但是路演現場機構對于華銳風電預期還是蠻高的,認為即使華銳風電上漲空間不大也還是會有一定的穩定收益”,一位參加過華銳風電路演的深圳某券商分析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預期越高,摔得越重。太平洋資管在華銳風電上的巨虧,源于其高估打新預期收益,投入“重金”進行申購。

  華銳風電網下中簽結果公告中顯示,網下獲得配售的為49家配售對象,對應的有效申購股數為20300萬股,有效申購資金總額為182.7億元,網下初步配售比例為10.34%,認購倍數為9.67倍。

  其中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的7個賬戶有效申購股數高達7000萬股,占整個有效申購股數三分之一多。

  華銳風電創下滬市主板紀錄的90元首發價一開始就引起很多質疑,很多機構紛紛表示定價過高。如此高的定價已經引起部分機構的擔憂,申購意愿也大大降低。

  已上市公司中與華銳風電具有可比性的是金風科技(002202.SZ)。金風科技目前動態市盈率為24.7倍,而華銳風電以2009年凈利潤計發行后的市盈率為48.83倍。同時金風科技三年前上市有324家機構參與網下配售,遠遠多于華銳風電的49家。

  上述券商分析師認為,已經有機構敏感地意識到華銳風電高發行價的風險了,但是并不是所有機構觀念都能快速轉變過來,“IPO重啟雖然有新股破發,但是大家往往看到的是很多股票即使高市盈率發行,股價后期仍然會有上漲空間,尤其是創業板和中小板的新股抬高了大家對于新股發行市盈率的可接受底線。”

  太平洋資管也意識到了華銳風電定價過高,但是由于之前的打新經驗或是打新收益讓其依然對華銳風電的上漲空間抱有希望。

  “太保系”三巨頭中打新最活躍

  華銳風電只是最近新股破發潮中普通的一員,而且也不是太平洋資管唯一被套的公司,但卻是損失最慘重的打新股之一。

  “太保資管在華銳風電上的巨虧,雖然有點出乎意料,但如果在目前情況下仍然堅持原來的打新策略,勢必要栽跟斗的。”上述券商分析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險資向來是新股的擁躉,而在上市保險三巨頭中,中國太保打新的熱情相對來說又更加高漲。

  新股發行制度下,中小板IPO過程中保險公司即使申購,最后獲配的份額也不會太多,加上中小盤估價比較高,安全邊際小,國壽和平安資管出現在打新隊伍中的次數并不多。

  相較之下,太平洋資管在新股上投入的精力則更多,積極參與各類股票打新,最后的投資收益也是參差不齊。

  IPO重啟后,太平洋資管既有贛鋒鋰業(002460.SZ)等上市后以暴漲收盤的,也有很多破發被套的打新“傷心股”。

  這些破發股中有中國西電(601179.SH)、正泰電器(601877.SH)等大盤股,也有省廣股份(002400.SZ)、愛仕達(002403.SZ)、鼎泰新材(002352.SZ)、北京利爾(002392.SZ)、浩寧達(002356.SZ)、夢潔家紡(002397.SZ)等中小盤。

  上述分析師告訴記者,“太平洋資管這次網下配售獲得這么多份額,其他機構有些因為華銳風電定價過高等原因而有意回避,但是太平洋資管依然堅持著之前的打新策略,沒有及時調整過來。”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在此次華銳風電“滑鐵盧”在詢價過程中,太平洋資管給的申報價高于大部分險資給出的價格,其7個賬戶給出的申報價是80元或85.29元,而人保資產、國壽資產、泰康資產等18個保險賬戶申報的價格均低于80元。

  在現有的發行制度下,各機構給出的價格存在很大差異。比如華銳風電詢價過程中,上市推薦人安信證券給出的申購價格在90元/股到110元/股之間,也有券商給出的詢價區間是54元/股到61元/股左右,也有機構給出高達130元/股的價格,估價差異如此之大,在打新風險增大時,估價不精準的機構受到損失的可能性很大,也要求險資對新股有著合理的評估,防范風險。

  險資打新粗放到精細化

  “連續出現新股破發,肯定會對險資打新有影響的,以后險資參與打新的策略也會有所變化。”安邦保險投資部總經理姜昧軍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利用資金打新以獲得低風險收益是之前險資慣常做法,在新股受熱捧的階段,這種做法效果往往令人滿意。但是在屢屢遭遇新股破發的尷尬局面下,險資打新風險防范也成了重要問題。

  此前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高管向媒體透露,申購新股的收益降低時將謹慎地參與新股詢價,并考慮逐步降低打新頻率。

  在姜昧軍看來新股破發是符合情理的,他表示,“破發讓大家意識到新股打新并非無風險,這其實也是新股發行制度帶來積極影響的一方面,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機。風險和收益是匹配,想要獲得收益就必然要承擔風險。”

  之前由于新股上市后表現通常很好,股票發行價格明顯偏高打新也能獲得不錯收益,使得很多機構在新股申購時對于股價并不敏感,也沒有意識到風險。

  北京一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權益投資部門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部分機構對于某些新股的定價高得讓人氣憤,要是讓他們在二級市場用同樣的價格去買這類股票,他們肯定不答應。”

  習慣了低風險高收益的打新,也使得很多機構在新股申購時策略粗放,逢新必打,定價不精準。

  姜昧軍表示,在打新風險增大利潤壓縮的情況下,會迫使險資今后在新股申購時精細化運作,對于新股給出合理價格,并回避風險過高的新股。

  降低打新頻率并不是險資獲得打新收益最大化的最好途徑,保險資管人士認為對于不同新股實行區別對待是未來的趨勢。

  險資打新需結構性調整

  當新股不再神奇,當打新不再穩賺不賠時,險資會不會放棄這塊蛋糕呢?

  “險資打新的資金總量上肯定會有相應的調整,這是在損失面前自然的反應,至少從短期看會這樣。”姜昧軍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姜昧軍認為,險資向來是因時而動,在目前的市場行情和新股表現情況下,險資會重新評估打新的風險和收益對比情況,調整用于新股申購的資金量。但同時他表示,“長期來看,只要利潤空間提升,險資打新資金還是回到之前水平。”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權益投資部門人士表示,也不擔心險資打新資金會一蹶不振,“其實新股出現破發不代表以后就要減少新股申購數量,而應該區別對待各行業上市公司,給出相應的估值水平,不能總出現用創業板的估值去申購普通制造業企業的新股。”

  新股發行價往往都高于二級市場同類股票的價格,而海外投資者申購新股看到的機會通常是新股價格低于二級市場同類股票價格,這在A股市場基本是看不到的現象。未來可能A股市場會向海外市場靠攏,新股和二級市場估值差異逐漸縮小。

  對于險資未來打新策略的轉變,姜昧軍認為會在打新資金配置上調整,這種調整更多的是集中在結構化調整上,險資用在各個行業或者各個估值水平、風險水平的新股申購上的資金量應該有個合理的分配。

  “有潛力或者風險低的行業公司,動用的資金量就要增加,反之則分配少量資金甚至放棄打新。打個比喻,華銳風電是一家很好的公司,但是90元發行價對于我來說太高,如果定價為75元可能會增加一部分申購數量,如果是60元可能再增加一部分申購數量。”

  姜昧軍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應該把新股申購看作普通的權益投資,這樣在詢價過程中投資者才會表現得更理性,機構的新股報告也會更加謹慎精確。這也是險資未來改進的方向。

點擊進入[華銳風電吧]討論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留言板電話:400690000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