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維爾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爾利”)6日上會接受發審委審核。作為2011年首家在創業板發審委過會的企業,從其招股說明書及相關文件披露的情況看,包括主承旗下直投公司在內的3家創投機構,在維爾利完成股改準備IPO的時刻突擊入股,其中2家創投入股時還未“滿月”。
維爾利的預披露信息顯示,該公司在2009年10月28日召開股東會決定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隨即于12月17日進行了一輪增資擴股,吸引了國信弘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信弘盛”)、深圳市華澳創業 投 資 企 業(以 下 簡 稱 “ 華 澳 創投”)、蘇州華成創東方創業投資企業(以下簡稱“華成創東方”)入股。其中,國信弘盛是維爾利上市保薦機構國信證券旗下的直投公司,華澳創投在入股維爾利前9天才成立,華成創東方入股時成立不足1個月。
《江蘇維爾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公司設立以來股本演變情況的說明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確認意見》顯示,2009年12月17日,維爾利與國信弘盛、華澳創投、華成創東方共同簽署《增資擴股合同》,約定國信弘盛、華澳創投、華成創東方共同認購維爾利擬增發的370萬股新股,其中,國信弘盛以1890萬元認購270萬股,華澳創投以350萬元認購50萬股,華成創東方以350萬元認購50萬股,認購價格均為7元/股。增發后,國信弘盛、華澳創投和華成創東方分別持有維爾利6.80%、1.26%和1.26%的股權。
在這三家創投公司中,國信弘盛是國信證券旗下專門從事直接股權投資業務的全資子公司,而國信證券正是維爾利此次IPO的保薦機構(主承銷商)。國信證券和國信弘盛聯手演繹了具有爭議性的“保薦+直投”入股模式。
《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第43條規定:保薦機構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重要關聯方持有發行人的股份合計超過7%,或者發行人持有、控制保薦機構的股份超過7%,保薦機構在推薦發行人證券發行上市時,應聯合1家無關聯保薦機構共同履行保薦職責,且該無關聯保薦機構為第一保薦機構。可以說,國信弘盛6.80%的入股比例已逼近這一監管“紅線”。
而在另外兩家創投公司中,招股說明書顯示,華澳創投成立于2009年12月8日,華成創東方成立于2009年11月25日。也就是說,在這兩家創投公司成立不到1個月,便參與了維爾利上市前的增資擴股。
招股說明書顯示,2009年維爾利 基 本 每 股 收 益 為0 .7 4元 。 而W IN D統計顯示,2010年全年,創業板117只新股的平均發行前市盈率為71 .08倍。若以此粗略估算,維爾利發行價格可能超過50元/股,而以上三家創投公司的持股成本僅7元/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成熟的風險資本市場中,風投資本往往在企業初創時期便開始介入,參與了企業的孵化過程,既是金融家也是企業家。而國內的很多風投資本則把目標瞄準類似維爾利這樣的上市后備企業,在企業上市前夜突擊入股,上市后快進快出,這實際上是一種投機行為。
“從輔導到過會,這些風投精通公司上市的整個流程,往往會在企業上市最后沖刺階段,借助自身的強大包裝能力、信息優勢和公關優勢對企業進行包裝,提高其過會的勝率;而企業也愿意付出一定代價,兩者一拍即合,這是創業板的一種危險傾向。”這位業內人士認為,一個健康的創業板必須要有一批規范的風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