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 寧
本報訊 新股發行詢價制度改革后,機構“打新”熱情不改。險資繼續充當了機構網下申購的龍頭,而受證券賬戶暫停開戶與網下配售資格到期等因素影響,銀行打新理財產品及打新類信托產品均瀕臨絕跡的邊緣。
險資打新給力
證券時報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自新股發行詢價制度改革以來,共有29只新股上市,其中有保險資金參與打新的有18只,其中保險賬戶共參與打新103次,約占到全部打新賬戶的1/6 ,仍是打新絕對主力。
數據顯示,在上述期間,各大保險公司動用的打新資金達122億,其中泰康系獨占鰲頭,打新資金量達到46億元。太平洋系、華泰系、新華系等,動用資金都在5億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兩強平安系與中國人壽系自新股詢價改革后,至今并無參與網下申購。
而在其他7類機構中,基金、券商、信托、財務公司、承銷商推薦的合格機構以及合格境外投資者的打新資金量依次分列其后。
銀信打新產品難發行
在信托資金中,除信托公司自營資金外,云國投旗下的集合信托產品(不包括“承銷商推薦類中的證券投資集合信托”)打新較為踴躍。
統計顯示,在上述期間,云國投旗下集合信托產品共計38次動用信托賬戶進行網下申購,動用資金累計達7億。其中,在涪陵榨菜的網下申購中,云信系更是一次動用了10個信托產品賬戶。
事實上,云國投旗下信托產品也是新股詢價改革后唯一參與了網下申購的信托產品。其他信托公司,包括以往的申購大戶——中信信托系、外貿信托系打新產品均無蹤跡,而在2007年和2008年,這兩家信托公司最高曾一次動用數百個信托產品賬戶參與打新。
對于當前窘境,有信托業人士認為,這表明專用于網下申購的信托產品可能已接近枯竭。
據介紹,信托公司旗下有網下申購資格的資金包括信托公司自營資金以及部分經審批的打新信托產品資金。但由于有信托公司一次性申報的打新信托產品多達90 只,引發監管部門整頓,2007年底時該類產品就已經停止審批。此外,2007年、2008年涌現的大量打新信托產品則因網下配售資格到期陸續失去網下打新資格。據上述人士估算,目前大約只剩下40多只信托產品還有打新資格,其中云國投就約占去半數,但其產品中網下配售資格剩余期限最長的也只有兩年。
上述人士表示,業內對網下配售資格到期的信托產品的處理,往往會直接注銷產品,也有部分產品轉型為普通的證券投資集合信托,以保留當前稀缺的證券賬戶資源。
此外,“打新”信托產品枯竭帶來的效應是銀行“打新”理財產品也幾近絕跡。一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銀行“打新”理財產品主要通過購買“打新”信托產品的方式間接進行網下申購,因此該類銀信合作模式的產品已難以維持。同時,專注于網上申購的理財產品,則因“網上申購有0.1%上限”的規定,致使收益率大幅下降,因此也都逐漸淡出市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