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十年磨一劍的創業板將迎來周歲生日,而這個生日卻可能成為創業板出生以來面臨的最大一次考驗。今年11月1日,第一批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除寶德股份發行前所有股東三年限售外,其他27家公司都在11月1日有一批小非解禁。
據Wind資訊統計,這27家創業板公司當日解禁股數接近11.96億股,而目前它們總的流通股本只有10.3億股。以9月3日的收盤價計算,屆時解禁市值將達到330.48億元。
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劉湘寧指出,考慮創業板的過高估值,判斷創業板的小非減持意愿高于主板,按以往小非的減持比例預估創業板最低減持比例應為41%。如按上述比例推算,屆時創業板套現需求達到135億元。
泡沫預警——機構提前撤離
截至9月3日,創業板的整體滾動市盈率為70倍,超過40倍的中小板,遠高于25倍的深證主板。中報數據顯示,創業板“高成長性”的估值水平沒有得到業績的支撐。
創業板業績高增長的光環正在褪去。而原先網下配售時出手大方的機構也在三個月的限售期滿后紛紛撤出。
以首批創業板為例,2009年四季報顯示,有68只基金產品重倉持有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其中分別有13只基金重倉華誼兄弟,8只重倉神州泰岳、吉峰農機,機器人、紅日藥業和樂普醫療等也分別被多只基金重倉持有。而至今年一季度,重倉第一批創業板的基金銳減至17只,持股基金產品數量銳減75%。再到2010年第二季度,僅剩14只基金產品重倉持股上述28家創業板企業。
“估值水平過高、業績不如預期理想是基金賣掉這些股票的主要原因。”一位上海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未來創業板原始股東解禁期一到,其股票價格下行壓力會越來越重。相信絕大多數基金會選擇此前有計劃地撤出,當然也不排除持有極少數成長性和估值水平相匹配的個股。”另一位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
解禁壓力大 誰來接盤?
在機構撤離的同時,部分急于套現的創業板公司的高管們也都躍躍欲試。
據統計今年以來創業板公司已有40多名高管辭職, 其中,首批登陸創業板的28家公司共有19名高管辭職,辭職理由五花八門,包括“夫妻兩地分居”、“身體健康堪憂”等。而平均辭職時間為上市后5.2個月,其中今年3月份為辭職高峰時段,有8名首批創業板公司高管辭職。
而根據上市承諾,上市公司高管除前述鎖定期外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份不超過持有股份數25%,離職后半年內不轉讓本人所持有的發行人股份;3月份辭職后半年內正好在一年的鎖定期內。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辭職的高管重在套現。而除了部分高管,持股的創投機構解禁套現的意愿也很大。
劉湘寧指出:“創投機構通過股份上市后的轉讓為退出的手段,其低廉的投資成本決定了一旦股份解禁,創投機構一定會盡可能快的撤出。另一方面,因為二級市場的漲跌并非創投的長項,創投也不會根據二級市場價格的波動來決定擇機退出。”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指出,目前我國內地創業板的市盈率相比美國納斯達克、英國AIM市場、韓國科斯達克市場、香港創業板而言都是最高的,這里是VC和PE退出的天堂,這部分資金解禁后減持是必然的。
那么對于高管、VC、PE等如此巨大的減持壓力,由誰來接盤呢?
“現在創業板估值太高,VC、PE賺了幾十倍想撤走,我們肯定不會去接盤。”這是一位中型基金公司投資總監表示。他另外指出:“創業板這一輪解禁要指望機構接盤,可能性不大。”
不過,有某券商研究員告訴記者:“機構目前都認為解禁肯定會帶來創業板下跌,但也有基金瞄準了少數公司股價跌出來的補倉機會,最近正在進行密集調研。”
下跌對主板影響有限
劉湘寧表示,盡管2000年歐美股市“科網”泡沫破滅的原因至今仍有爭議,包括聯儲連續加息、一季報低于預期等,但不能否認的是,大規模的限售股解禁和IPO、再融資是泡沫破滅的誘因之一。
對此,李大霄認為:“相比美國納斯達克當年市值超過紐交所的鼎盛時期,目前深證創業板才剛剛起步,市值和影響力都不可相提并論。此次解禁洪峰帶來的影響應該是分化的、局部的,不會大范圍影響主板和中小板市場。”
一位基金公司投資總監說:“這一輪創業板解禁無疑是下半年行情的重要風險之一,而且下跌可能會影響到一批小市值個股的估值。具體影響還將取決于一些環境變量,例如宏觀經濟的變化、流動性寬松程度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