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李成)昨日,康耐特發布四名高管辭職公告,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40多名創業板高管辭職,尤其是首批創業板公司中,已經有19名高管辭職。他們辭職被認為為套現作準備。
“創業板公司上半年業績同比增幅落后于中小板甚至主板,使得我們不得不懷疑其高成長性的真實性。事實上,一些創業板公司核心業務沒有競爭力,根本難以體現應有的高成長。”安惠通投資總監汪斌表示。
剛上市業績就“變臉”
更值得關注的是,有的創業板公司剛上市幾個月內業績就迅速“變臉”,甚至出現虧損。如7月份發行上市的國聯水產,剛剛在招股說明書中描繪了公司的美好發展前景,僅僅上市一周后就發出業績預虧公告,其中期凈利潤虧損1300多萬元,令投資者感到意外。另外,華伍股份、尤洛卡今年7月后才上市,中期凈利增幅卻均為負值。
業績變驗的同時,創業板高管辭職卻異常火熱。日前,康耐特(300061)再現“辭職潮”,9月1日,公司發布四名高管辭職公告,包括獨立董事齊備、王濤,董事兼副總經理范森鑫以及監事徐敬明。對于該四名高管辭職,公司都以“因工作安排原因”進行披露,并未做詳細說明。
據統計,創業板開板至今尚不足10個月,但今年以來已有40多名高管辭職,涉及近30家公司。這些高管的請辭申請均是在其任期未到期時作出的,而個別上市公司高管通過董監事換屆選舉而“隱性辭職”的現象則并未統計在內。
值得警惕的是,去年10月30日首批登陸創業板的28家公司中,共有19名高管辭職,而去年12月25日以后上市的近70家公司中高管辭職人數達20多名。若以企業上市時間點為基準,首批28家公司的19名高管平均辭職時點為上市后5.2個月。
扎堆辭職11月“套現”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創業板上市滿一周年,一些高管持有的首發原始股就可以解禁上市了。按照規定,不選擇辭職, 高管每年減持股票不能超過25%。如果高管選擇辭職,盡管離任后6個月內也不得減持,但半年之后,一年之內最高減持股票的比例可以達到50%。也就是說,雖然辭職后股票解禁上市時間被推后,但是可套現股票增加了一倍。許多高管選擇距離股票解禁上市相差半年左右的時間節點辭職,套現是主要動力。
高管辭職套現的負面影響更是較大。分析人士認為,創業板股價被高估,是市場內公開的秘密。高管辭職套現,更會被市場看作高管不看好公司發展的一個重要信號,也會動搖投資者的持股信心。
創業板指數昨天高開低走,午后加速下行,全天收報于995.59點,跌幅2.92%。
專家普遍認為,創業板由于中報數據全部出爐,且整體業績難以維持當前過高的市盈率,加上第一批創業板公司限售解禁期的臨近,創業板近期總體風險大于其機會。
(文/表 記者楊欣)
創業板九月風險大于機會
深交所向證監會提交關于創業板直接退市的正式報告加劇了投資者對創業板風險的憂慮,在“過濾閥”將啟的重大利空打壓下,創業板個股紛紛大舉走跌,飄紅創業板個股數量不足10家,拖累創業板指數失守千點大關。
平安證券于8月30日公布的一份統計數據也顯示,截至當時已經公布的半年報,在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中,全部A股增長44.95%,中小板增長45.24%,創業板增長25.63%,創業板的增幅仍為最低。
中信證券分析人士陳慕林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創業板目前還不成熟,盡管處于成長性階段,但業績波動也會比較大。
平安證券認為,雖然創業板市場新興產業股票居多,有著國家鼓勵和扶持的政策優勢,但政策優勢如果不能轉化為企業的盈利,政策優勢背景下的高估值就難以長期保持。
東吳證券研究所分析師曹妍認為,第一批創業板公司限售股解禁期的臨近,創業板近期總體風險大于其機會。對于創業板中屬于傳統行業的公司,既沒有高成長又享受了高估值,投資者尤其應當注意回避。
機構重倉股不一定表現出色
統計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二季度介入的力度明顯加強。不過,結合二季度創業板個股走勢看,機構是否重倉與個股股價表現并沒有必然的關系。這似乎給希望跟隨機構在創業板掘金的投資者澆了一瓢冷水。
如機構持股占比最大的超圖軟件,前十大流通股東全是機構投資者,其中券商自營盤2家、基金6家、集合理財1家、社保基金1家,但7月以來該股只上漲了8.95%,8月更只漲了1.61%,跑輸大盤。另一方面,機構大比例增倉的個股也不一定表現出色。
從機構重倉股和非重倉股的市場表現可以看出,重倉股有遠遠跑輸大盤的,也有遠超平均水平的。因此,普通投資者不宜單從機構持倉輕重程度來決定創業板股票投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