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肖 波
本報訊 自3月19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板推薦工作的指引》后,證監會對創業板IPO項目的預審明顯收緊。有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已經進一步提高了對創業板的發審要求,嚴把創業板上市企業質量關。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創業板的上會和過會頻率會有所降低。
《指引》重申了創業板的功能定位,并強調企業創新能力,要求保薦機構重點推薦符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6類行業,謹慎推薦一般性服務業等8大領域。
《指引》出臺后,創業板擬上市公司過會比率較此前有所降低。據統計,在《指引》出臺前,即1月1日至3月18日,創業板發審委共召開了10次發審會,審核了22家公司的IPO申請,僅易訊無限、博暉創新2家公司遭否,通過率約91%。3月19日《指引》出臺后至今,創業板發審委共召開了7次發審會,審核了14家公司的IPO申請,方直科技、正方軟件和冠昊生物等3家公司先后被否,通過率約62.3%。
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指引》將部分創新能力不足、盈利能力不強的一般性服務行業的上市項目擋在了創業板門外,導致一些擬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臨時“轉板”,他們不得不修改申報材料轉戰中小板。從上述被否的3家企業的預披露材料看,其上市申請未被批準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公司創新能力、盈利能力不足。
監管部門提高對創業板的發審要求,不僅使得創業板過會比例有所降低,也使得創業板的上會頻率有所降低。據證監會公開資料顯示,證監會上周僅召開1次創業板發審會議,而此前一周則召開了3次。從本周來看,記者亦尚未見到將于本周召開創業板發審會議的公告。
上述投行人士說,雖然短短兩三周時間不足以表明創業板發行審核減緩的趨勢,但從《指引》的導向來看,下一階段創業板無論是上會還是過會的頻率都可能降低,其主要原因還是為了保證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質量,這對投資者和創業板的長遠健康發展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