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蕾
三月春意盎然,不少保險大腕卻愁眉不展。困擾他們的不是保費業績,而是“打新”的苦不堪言:新股怎么也止不住踉蹌下跌的勢頭。
“打新”穩賺不賠的神話在這一刻終結,也讓逢單必打的險資尷尬難言。從2009年12月1日開始算起的這三個多月里,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人保財險等保險巨頭合計打新浮虧逾1億元,禍首正是它們一向中意的大盤股。
這令一直把“打新”視為無技術含量投資的險企,陷入了沉思。是固守打新戰術,還是識趣轉戰他處,前所未有的難題正困擾著尚處蹣跚學步期的保險資金。
1 “打新”打出浮虧
“打新”還打出虧損,這是彼時活躍于一級市場的保險機構始料未及的。
“5.56元/股買入的中國北車,以昨日5.32元/股的收盤價來計算,足足虧了近300多萬元。”一家中小規模的保險公司相關人士昨日私下里告訴記者。最近三個月來,他所在的公司通過網下配售方式打新合計33次,合計浮虧為600多萬元。
上述公司的不幸絕不是孤案。記者通過Wind數據計算得出,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3月17日這段時間,共有安邦財險、中國人壽股份公司、中國人壽集團公司、國泰人壽、中國平安集團公司、人保財險、人保健康險、永誠財險、正德人壽等9家保險公司“打新”出現浮虧,截至3月17日收盤時的最新合計浮虧額超過1.24億元。
令市場人士詫異的是,扛起浮虧“重任”的竟是股海經驗相對豐富的中資保險巨頭們。其中,手持資金量最多的“國壽系”打新浮虧最多,合計浮虧9375.01萬元(國壽股份浮虧7122.36萬元、國壽集團浮虧2252.65萬元);緊隨其后的是平安集團(不包括旗下子公司),打新浮虧1105.29萬元;人保財險以及人保健康險的打新浮虧分別為531.31萬元、421.78萬元。
令這9家保險機構“打新”打虧的“禍首”主要有:中國重工、巨力索具、中國西電、中國北車、中國化學、正泰電器、中國一重等7只次新股。
其中,除中國重工已于3月16日度過解禁期外,其余6只股票仍處于鎖定期內,鎖定終止日普遍集中于4月份。因此到解禁套現時,這幾家險企具體虧損多少還是未知數。
2 嗜好決定成績
通過對各家險企“打新”軌跡的梳理,記者發現,中小險企“打新”成績穩定,且取得浮盈的機構占比要遠大于大型險企。為何投資經驗相對老道的保險巨頭,整體表現反而不如中小同行?
事實上,決定“打新”成績的關鍵就是“打新”嗜好的不同。“由于投資策略、風險承受能力的不同,保險資金的“打新”思路亦迥然不同。”某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囿于資金減壓需求,大型保險公司傾向于大盤藍籌股,而中小型保險公司青睞中小板股。
1月28日上市的中國西電將大型險企的“打新”嗜好公諸于眾。國壽、平安、太保、人保、新華、泰康、太平、華泰等8家保險系資產管理公司共動用33個保險賬戶參與其中,共計獲配1.62億股。其發行價格為7.9元/股,以昨日7.61元/股的收盤價計算,33個保險賬戶共計浮虧約4700萬元。
一家中資大型保險公司人士稱,8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獲配的1.62億股中,大部分為保險巨頭的資金,只有一小部分是受托的中小險企的資金。他們申購中國西電的理由是不錯過大盤藍籌股。“通常情況下,只要一有大盤藍籌新股發行,我們都會參與,只是沒想到走勢會差于我們預期。”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7日收盤,單國壽股份一家公司就在中國西電上浮虧2200萬元。
而次新股中國一重首日即破發的表現,也讓中國平安浮虧慘重。
根據中國一重此前披露的網下發行結果發現,此次共有中國平安(包括其關聯企業)、幸福人壽和華農財險三家保險機構參與了中國一重的申購,合計持有中國一重約3.568億股,其中“平安系”累計持有中國一重3.39億股。中國一重的發行價為5.7元/股,上市首日收盤于5.52元/股。這意味著由中國平安領銜的“平安系”保險資金首日就浮虧6100多萬元。
浮虧還在放大。3月18日,中國一重收盤于5.46元/股,“平安系”保險資金在中國一重上的浮虧增加至8100多萬元。
相形之下,中小險企之所以普遍實現“打新”浮盈,關鍵在于躲開了大盤藍籌股或是參與資金較少。
一家中小保險公司投資部人士直言不諱:“我們也參與了中國西電、中國北車的網下申購,但是因為額度少,所以浮虧不多,抵消掉在其他新股上的收益,仍有浮盈。而大險企則不同,他們參與大盤藍籌股打新多是滿額申購,單在這幾只大盤藍籌股上的慘重浮虧,就已經完全‘吃空’了前面累計的浮盈。”
3 尋找破發根源
除險企自身不同的投資策略外,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新股發行市盈率過高,還有可投渠道有限的外部環境都是其“打新”白忙活的注腳。
“雖然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被問及如何看待近期多只新股破發,一家外資保險公司投資經理對記者說,“新股發行市盈率過高,動不動就是六七十倍,更甚者100多倍,而二級市場表現較弱則加速了新股破發。”
“打新收益轉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位券商業人士指出,此前機構網下申購積極性高,競爭機制令發行價定在較高水平,導致一、二級市場溢價空間大幅縮窄。另一方面,近期市場整體疲弱,市場觀望情緒濃重,新股上市“遇冷”,跌破發行價也可以理解。
有基金業人士一語中的——新股定價過高是破發的關鍵原因。自2009年6月新股采取市場化發行以來,詢價機構的報價不斷往上推高,是基于一個大前提:只要中了新股,就一定能賺錢。“有些機構為了拿到籌碼,會報出比心理預期高的價格。如果機構一味地報高價,導致發行定價過高,拿到籌碼也未必能掙錢,甚至是虧錢的。”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打新”出現浮虧,市場人士看到更多的是去年以來保險資金抱團投資的隱憂。事實上,包括中小保險公司在內,保險機構購買的股票非常集中,一有新股發行或增發便會傾巢出動,必然成為認購隊伍中的主力軍。彼時向好的市場環境,讓保險機構忽視了鎖定期風險。
當然,從投資渠道有限這一層面來說,保險資金蜂擁“打新”或許可以理解。一家中小保險公司投資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尤其是我們這些中小規模的保險公司,可投資的渠道較為有限。加上我們的股票投資經驗相對不足,我們絕大多數資金都是申購新股,極少通過二級市場購買股票。”
盡管新股破發潮短期看對打新主力軍的保險機構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一個完善的新股發行體系、一個健全規范的市場,長期來看對每一個參與市場的主體來說都是有益的,保險機構自然也會受益。“在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之下,破發會令機構在詢價過程中逐漸趨于理性。當大家都虧錢,定價會更加謹慎,會慢慢回歸理性,以后也不會有機構敢隨便亂定價。”
4 投資思路分化
如何應對“后打新時代”?被譽為新股瘋狂擁躉者的保險資金,在市場化詢價機制面前,投資開始出現分化。
“打新股本來是低風險套利機會,現在卻成了高風險選擇機會。”一家保險公司投資部人士如是評價近期新股“破發潮”。他說,“新股不敗”的情況結束后,對各家機構的投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禁售期破發風險將促使機構在申購前更認真地了解擬上市公司詳細情況。也可能會讓不少保險公司逐步降低打新頻率。
一家北京中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由于參與網下申購需要付出3個月鎖定期的機會成本,在市場不明或下行情況下,參與網下申購的風險甚至高于網上申購。作為參與詢價的主要機構,保險資金會更加謹慎出價,可能會把發行價格盡量壓低,以“對沖”鎖定期的機會成本。
這與滬上一家外資保險公司投資部人士的觀點相似。“目前我們對打新很謹慎,因為定價普遍偏高,有些偏離其真實價值。但也不是說就完全不打新了,但篩選會更加嚴格,‘垃圾’新股基本就放棄申購了。對于有風險的,就只參與網上申購,因為網下申購需要付出3個月鎖定期。另外,以后參與新股詢價時也要更為謹慎。”
事實上,新股破發已經影響到了保險公司2010年的投資策略。“既然一級市場賺不到錢,那還不如轉戰二級市場。”在一家保險公司投資部負責人看來,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說,他們會優選二級市場,目前正是配置大盤藍籌股的時機,很多大盤藍籌股都遠遠跑輸大盤。“相對而言近期二級市場波段操作的收益反而更為可觀。”
可是有些尋找資金出口、追求絕對收益的保險資金仍視“打新”為最佳投資渠道。
打新股收益取決兩方面因素,即中簽率和上市溢價。發行制度改革前,機構投資者由于同時參加網下、網上申購,憑借資金絕對優勢,中簽率遠遠高于中小投資者。統計表明,就大盤股而言,中簽率高達1%以上,保險資金對此自然是樂此不疲。但“網下網上申購參與對象分開”、“對網上單個申購賬戶設定上限”等新政終結了險資的這一美好景象。
然而,保險資金已經形成了“逢單必打”的慣性思維。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說,“并不介意一兩單的損失,只要好過儲蓄利率,再貴都會出手。”在他的字典里,“打新”已成一種投資習慣,盡管眼下越來越貴的新股發行價著實讓他有些吃不消。
但他坦言,2010年在股市上賺錢要比去年難度大。“今年大盤波動風險可能要大于去年,所以我們考慮增加債券投資比例。不過,債券收益率雖有所回升,但也只是剛剛到配置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市波動較大、債市乏善可陳的環境,或將倒逼不動產、股權等投資渠道放開提速。全年新增保費與到期再投資資金較多,加上去年積壓的未有效運用資金,預計合計超過1.5萬億元的保險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投資壓力之大不言而喻。業內由此呼吁,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應逐步放開更多投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