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
證監會在上周末的新聞發布會沒有談IPO改革,也沒有說IPO重啟,卻講了改進發行監管的五個方面。筆者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不妨可視為發行監管將先行一步走向輕審核重監管。
說來也是。肖鋼主席不是說過2015年過渡到注冊制嗎?現在離2015年總共也不過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如果IPO在年底前重啟,留給過渡期的準備時間就只剩下一年了。假如未來發行的重心還是像以往那樣停留在審核上,那從審核制到注冊制的過渡期就很有可能將呈現一種“硬著陸”的過程,而不大容易實現“軟著陸”。“硬著陸”震蕩大,安全性差,無論從監管還是市場的角度來看,都有可能為之而付出沉重的代價,理應力求避免。因此,證監會在滬深股市新股發行尚未進入過渡期之前就未雨綢繆,先行一步改進發行監管,提前實行輕審核重監管的轉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明智之舉。
肖鋼8月1日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稱,資本市場監管需要將“主營業務”從審核審批向監管執法轉型,將“運營重心”從事前把關向事中、事后監管轉移。對不該管的事,要堅決地放,對需要管好的事,堅決管住管好。對違法違規行為,毫不手軟地追究到底、處罰到位。時隔不到2個月,在IPO改革方案和IPO重啟時間表將定未定前,肖鋼就又提出2015年要過渡到注冊制,企業開始報材料后,三個月內給予答復。如此具體、明確而又肯定地給出資本市場監管轉型方向時間表,這在我國資本市場還是第一次。
實行注冊制,體現了管理層對市場自主權的尊重。注冊制下的IPO,無需管理層的特許授權,發行人只要通過合乎要求的信息披露,即可自行獲得證券發行的權利;監管機構只需對相關的信息披露作形式審查,而不作實質判斷,這避免了政府對市場行為的不當干預;降低了發行門檻。以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全面性、準確性為軟約束代替發行上市條件的硬約束,更有利于市場誠信意識的培養和發育,促進良性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從而為那些有發展潛力和發展需要的公司提供上市融資的機會;而簡化審核程序,縮短了證券發行的時間,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籌資成本;信息披露的越來越公開化透明化對稱化,也有利于投資者越來越習慣于根據可掌握的信息做出投資判斷與抉擇,提高投資行為的自主性、理智性和維護自身權益的自覺性。
令人憂慮的是,現在有種說法,注冊制并不是不要審核。言下之意,實行了注冊制的美國證監會對IPO的某些審核,與沒有實行注冊制的中國的發審委審核制只有形式之別,沒有實質之分。如此說來,不僅我國要不要實行注冊制還是個問題,未來即使實行了注冊制,也有可能是發審委并不退出的注冊制。筆者認為,如果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所謂改革付諸實施,實在是與市場化改革方向南其轅而北其轍。IPO改革之所以改了那么多次而到現在依然頑癥難除,原因就在不相信市場離開了行政權力的支配控制能實現自主自為和自立的思維,而只要管理層不想放權,不要說發審委不可能成為真正市場意義上的“獨立審核機構”,就是發行審批權下放到了滬、深交易所,后者也有可能會化身為證監會的影子,或影子證監會。
IPO改革的要義在于放權。不要總以為離開了行政權力的干預,市場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發達國家老牌市場的經歷一再證明,審批制過渡到注冊制,IPO市場一定會運行得更好。這有大量實例,并非理論脫離實際的“浪漫主義”。
具體到改進發行監管,則在于監管的關口從前移轉向后置。這是關系到IPO能不能真正市場化,也即能不能順利而理想地從審核制過渡到注冊制的關鍵之所在。IPO市場化固然離不開必要的規章制度建設和發行程序設計,但這本質上是市場建設的事,并不是行政監管越俎代庖的理由,更不應以行政手段干預市場資源的配置和利益分配。事實上,以往的所有IPO黑幕,無一不是在這種監管關口前移的條件下發生的。這恰恰說明,在某種意義上,監管關口前移成了打通IPO黑洞的隧道,成了造假上市、虛假陳述、保薦不保真、PE腐敗的溫床。
很清楚,發行監管的重心在于監管轉型。所以,管理層走出審批者角色,回歸監管本位乃關鍵之所在。現在就看管理層與券商等機構之間過去由主管關系而派生出來的千絲萬縷割不斷理還亂的利益關系怎樣一刀切割了。無論如何,相信群
眾,尊重市場,加大社會監督力度,公眾利益永遠第一,對任何涉及投資者利益的事絕不可掉以輕心。為此,改革不妨循序漸進,創新不宜急于求成,尤其要當心別讓某些圈錢尋租借創新之名大行其道。對欺詐發行造假上市一經發現,絕不姑息遷就,繩之以法,該罰必罰,該退必退,全力支持投資者的訴訟維權行為。此外,還要盡力控制和降低IPO費用成本,萬萬不可讓投資者為IPO腐敗埋單。
(作者系資深市場評論人)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