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金觀察
上周五,IPO新政實施效果正式接受市場檢驗———首批無鎖定期的三只新股集體上市。但是,從遏制高水平超募,高度熱炒這兩個目標來看,新股新政可以說依舊失敗。
仍是高超募加高度熱炒
三只新股中的東誠生化以209%的數字,創下二季度以來超募比例最高紀錄。順威股份超募比例雖然有較大的下降,但仍為76.38%。只有浙江美大一家未能足額募集,但是也僅僅相差了1215萬元。三者平均超募水平仍為46.3%。
而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新股超募有可比數據的公司平均超募比例為83.02%,今年以來略有降溫,截至目前,2012年這一平均值為61.14%。這意味著,新政后(不考慮二級市場下跌的影響)的超募水平僅下降了不足15%。同時仍有三分之二的新股,超募水平大大高于今年以來的平均水平!
再看二級市場的炒作情況,雖然順威股份上市首日因為機構全拋等原因,到收盤時股價略為跌破發行價2.7%,但其余兩只新股炒作力度仍然不減。東誠生化開盤不足一小時,換手率就超過50%被臨時停牌,復牌后不足半小時,再次因漲幅達到10%被臨時停牌,兩次停牌后其股價仍然上漲10%,而浙江美大也同樣因為上市不足半小時換手率過高而被臨停,收盤時漲幅高達16.9%,而當天中小板指數大跌1.5%。
正視“幫忙資金”
有意思的是,韓國《國民日報》5月23日刊登韓國金融研究院21日發布的題為《中國股市為何無法跟上經濟增長勢頭》的報告指出,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發行價過高。中國企業通過首次公開募股上市時,為籌措更多的資金,設定的發行價遠遠高于基本面,因此股價經常會在開盤當日便下挫。這使得投資人對中國股市缺乏信心。
事實上,證監會強調新股發行要市場化,方向雖然沒錯,但是似有被利益關聯方誤導之嫌:在圈錢者高呼市場化發行的同時,沒有令監管者看到投資者隊伍并未能市場化:我們的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機構、企業年金等長線投資機構的設立,根本沒有市場化,不要說基金公司或是證券公司這樣公司級別的設立的非市場化,就是他們發行一只普通的理財產品都要經過審批,投資者隊伍的增加需要經過嚴格的行政管制,這樣的資金面如何應對市場化的新股發行?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新基金發行過程中就有不少“幫忙資金”進出,那么,在新股發行過程中,證監會能否保證沒有“幫忙資金”出入?又如何杜絕這些“幫忙資金”的出現呢?而所謂的“幫忙資金”,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就是行政意志而非市場化原則。
更令人擔心的是,新政取消了新股的限售期,加大了打新資金的流動性,很可能非但沒起到抑制新股上市首日的爆炒作用,反而刺激了機構資金參與打新的熱情,客觀上更加有助于圈錢者調用“幫忙資金”進行圈錢。而這些機構在利益面前淪為“幫忙資金”的可能性相當大,因為錢不是自己的,而制度上又難以界定一筆打新到底是“幫忙”還是投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