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
一樣傳媒,兩般待遇。
近日上市的人民網(微博)與擬上市的《知音》雜志的不同際遇,完美地演繹了這句話的含義。
4月27日上市以來,不到一周時間,人民網股價最高達到41.98元,較每股20元的發行價,漲幅高達109.9%,遠遠超出之前人們的預期。事實上,這家官方網站當初發行時,業內看好的聲音并不高,但游資卻利用證監會連續推出政策利好之機,將其股價炒上了天。
相反,《知音》雜志發出擬上市公告以來,卻接連遭到不少質疑,讓這本紅了27年、定價4.5元的雜志成為中國期刊第一股的夢想,罩上不少陰影。綜合媒體報道,對《知音》上市的質疑,主要集中在雜志內容上面。比如,著名作家畢淑敏說其缺乏道德底線,一而再、再而三地損害作家的尊嚴,缺乏對作家的起碼尊重。北京大學教授、社會學家夏學鑾認為,《知音》不能僅靠虛假信息贏得眼球,不能只靠煽情內容吸引讀者。
姑且不去評論上述質疑的對錯,但《知音》上市引發如此激烈的爭議本身,就足以說明,對文化傳媒類擬上市公司來說,內容制造已經是關乎上市命運的重大問題。其實,傳媒內容就好比傳統公司的產品,產品制造不能造假,傳媒內容當然也是如此。而且,相比一般的工業制品或農產品,作為社會公器的,傳媒如果造假,其對社會的危害更大,影響更久遠。因此,不造假應該是傳媒類上市公司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說起來令人慚愧,不造假本應是常識,但在當今資本市場似乎卻成為一個高標準。以筆者看來,對于擬上市或已上市公司而言,不造假最起碼應該包含三方面要求,一是產品不造假;二是財務不造假;三是信息披露不造假。
產品不造假應是企業上市的首要要求,一個整天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的公司,當然不能讓其上市,即使蒙混上市了也要將其清理出市場。如果任由這類害群之馬橫行,那股市就失去其設立與存在的最基本的意義;相反,如果造假公司因為上市而越發得勢,那么,正兒八經經營的企業就要遭殃,股市豈不成了助紂為虐的幫兇。
產品不能造假,財務也不能例外。
2011年,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就曾因為涉嫌財務造假,而遭到以渾水公司為代表的做空機構的獵殺,有的公司被迫慘淡退市。而最近這幾天,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再起風波。據外媒報道,截至5月1日上午(4月30日是在美上市外國企業提交其截至2011年12月的年度業績的最后期限),已有12家中國企業稱,它們不能按時發布報告。
上市公司不能按時交年報,就像學期結束學生回家不敢拿出成績單一樣,基本上都意味著沒什么好事,成績多數不是不好看,而是根本就見不得人。對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它暗示相關公司管理混亂,或者在財務報表準確性的問題上與審計師爭執不下。最嚴重的后果是,有些公司可能會因為不能按時遞交年報而被迫退市。
目前,A股上市公司交不出年報的不多,但財務造假的現象卻不少,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已利令智昏,淪為造假幫兇。這不由不令人佩服原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的先見之明,生平很少題詞的他,當年在給立信會計學校題詞時,只有“不做假賬”四個字。當時覺得巨簡單,現在回過頭來看,真能做到這一條還真不容易。
產品、財務不造假,信息披露更不能造假。
因為產品好歹有質檢機關監督,財務多少還有會計師事務所背書,而日常的信息披露,對于目前的A股上市公司而言,基本上是個良心賬,幾乎完全仰仗高管特別是董秘的覺悟。這些年,選擇性地遺忘重大事項發布,已經成為少數上市公司的慣用伎倆。至于以重大信息為籌碼搞內幕交易的也不在少數,僅郭樹清上任以來,受到公開處理的類似案子就已經有數起。
不造假,應該成為判斷企業能否上市的底線,實行一票否決制。活熊取膽尚且備受爭議,何況造假上市乎?
(作者為本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