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超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討論在市場上已經越來越熱絡,而討論的共識也在漸漸形成。
本報近期連續報道了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對新股發行制度改革“IPO不審行不行”的大膽思路和監管層在思考這一改革時呈現出的思維導向。市場上對這一問題的主要輿論也都對證監會新主席表達了支持的傾向。
我們并不認為大多數人的傾向和新主席的思路就一定是新股發行制度應該走的路。民意并不是改革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在技術性很強的資本市場的改革。我們要遵循的根本原則應該是“市場化改革”這一立足點。
毋庸置疑,資本市場是市場化經濟的標志性產物,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市場經濟下的資源配置功能。那么,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根本思路就應該在這個前提下進行。從這方面來講,我們認可郭主席的改革思維,并且期待其未來改革的勇氣。
市場上的眾多討論中,有自詡為“務實派”的論者認為,對于還顯稚嫩的中國股市而言,新股發行制度真的要改到“注冊制”,市場將很難接受,會出現大的危機云云,甚至認為,中國的證券投資者已經形成了對監管層把關的信任和依賴等等。
我們此時不想過多陷于具體方案的細節爭論,但是我們對于在討論階段的這種妥協思維難以認同。對于市場經濟下的資本市場來說,去行政化的市場化新股發行制度是它本來就應該在的位置。
試想,資本市場里哪些妥協的成果帶來了進步的力量?我們看到的是大量的行政之手干預下的妥協,威脅到資本市場健康的肌體。君不見陜西某上市公司家屬炒自家股票,在證監會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完全得不到懲罰;君不見綠大地造假上市,查處后代價微小?還有那鋪天蓋地的虛假信息披露不都是行政妥協的結果?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絕不能最后演變成該“去行政化”多少的討論上,那就完全背離了改革的意義。這樣的討論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其實是既得利益集團和權貴資本在尋租上能有多少討價還價空間的爭論。事實上,資本市場里幾乎所有的尋租都與行政化干預行為如影隨形。
這兩年創投火起,創業板密集上市,大量利益集團和權貴資本嗅得這一機會,極盡可能地進行上市前的突擊入股。他們的一大優勢就是能幫助該公司上市。毫無疑問,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尋租。
在資本市場“去行政化”上討價還價的危害遠不止此。現在既得利益集團可怕之處在于他們越來越會在市場經濟概念包裝下攫取利益,尋租方式更為隱蔽。這已經遠遠超越了過去“計劃經濟”下的權力尋租概念。
因此,在未來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上,我們討論的基礎要首先摒棄漸進式改革的思維,要擺脫思想困囿,真正地在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上進行充分討論。讓投資者自己做裁判員,讓上市公司上市后受到投資者和媒體全方位的監督。證監會擺正自己的位置,卸下“父親”的角色重擔,全力做好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保證市場運行秩序,監管上嚴刑峻法,執法必嚴。
這樣的轉變才是真正帶領中國資本市場走向成熟的良藥。不必擔心這個市場會大亂,國外資本市場這么悠久的歷史,也沒有保證萬無一失,況且目前的行政干預并不是好的選項。
來源:經濟觀察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