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劉海影:新股發行改革三個核心

  劉海影

  新年伊始,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發表講話,集中闡述了面對非理性的新股熱與“三高”現象,證監會下一步的政策取向與思路,內容不乏新意,值得期待。

  眾所周知,滬深A股市場至今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最不合理的現象集中在三個方面:發行機制不合理,退市制度形同虛設,內幕交易屢禁不絕。這些制度設計缺陷在過去20年間造成無數股民的財富損失,更嚴重的是,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的要求日益迫切,這些制度缺陷能否得到糾正將不再僅僅關涉股民財富,還將直接影響資本市場能否擔任資源配置核心重任,并進而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

  正是從這樣的角度看,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發言的積極意義,是明確了證監會對此現象的重視,其提出的具體思路也不無新意與合理性。

  如何糾正新股的“三高”現象?要點是機制設計,令相關行為人無法從新股熱中獲得正收益。最徹底的解決之道,固然是注冊制,令上市公司股票如同任何其他產品一樣,放開供需,令價格與供需的動態調試、風險試錯中取得均衡之解。只是這種運行機制對發行人、中介機構和投資者的要求都非常高,尤其還需要完善的法制環境來配合,考慮到在當前情況下,我們無法要求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一步到位,因而筆者以為著眼點應該放在設法瓦解“三高”給相關行為人的激勵上。

  從機制上分析,“三高”的內在原因在于供需的短期失衡。從長期來看,即使存在著退市制度缺乏、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缺位等缺陷,新股的過高定價隨時間推移應該也是能逐漸得到糾正的。之所以新股在最初上市的短期內估價能維持在高位,是因為在制度設計上為維持高估價留下來了過大的空間。對此,郭樹清新政提出的措施并非無的放矢。

  例如,推動實際控制人之外的股份上市首日可流通。以前的鎖定期降低了上市日的股票供應量,有助炒新之風。放開此條之后,打新者在計算中,會將原始股股東的拋售壓力納入考慮,有助于壓縮炒新空間與時間。再比如,提高機構投資者的認購比例,增加機構在定價時的風險責任。現在的定價方式令詢價機構在報價上的收益與風險不對稱,增加了高報價的可能性。同樣為累計的詢價制度,美國的新股認購者主要是機構投資人,相當于由機構投資者批發采購之后,再在市場上零售。這樣,機構在購入風險極大、未經市場檢驗的新股時,必然要求價格折扣。只有形成新股與老股的價格差,市場價格對新股的供需調節才能體現出來。反觀滬深股市目前的制度設計,機構配售比例往往在20%以下,報高價者卻并不承擔高風險。吸收國外經驗,證監會可考慮較大幅度地提高機構認購比例,同時,進一步擴大機構投資者范圍(如可以包含以信托形態運行的陽光私募基金)。如此,令機構在更大程度上承擔批發采購者的角色,有望抑制其過高報價的沖動。

  在發達國家,股票融資的綜合成本往往高于債券融資或者銀行貸款,因為上市意味著與外部投資人分享企業的成功,上市公司必須向投資者支付不菲回報,并可能喪失部分公司控制權。而在中國當下的語境中,對產權的保護尚有很大缺憾,上市之后公司控制權仍舊為實際控制人持有,加之幾乎不用考慮分紅,股票融資成本極低而收益極高。這使得上市資格奇貨可居。在這種環境中,改革原則是應設法提高股票融資成本。更具可操作性的是,退市制度可以起到提高股票融資成本的作用。強制分紅要求,從經濟學原則上講可能并不完全正確,但在滬深股市目前的環境中,則確實可以對提高股票融資成本起到一定作用。

  如果以上改革措施綜合推進,證監會還可以考慮進一步簡化上市審批程序,讓市場有機會從更多的優秀公司中挑選投資對象。正如基金經理王亞偉所言,無須過分擔心新股供應對二級市場股價的壓力。新股發行對市場的壓力,來自高市盈率發行,而不是發行數量。例如,如果是以10倍市盈率(現行市盈率打20%折扣)而不是46倍市盈率(2011年平均發行市盈率)發行新股,2011年的籌資量足可容納1274家公司上市。

  實際上,新股高價發行是二級市場在中長期內不斷承受壓力的根源之一。A股市場花了20年時間,以長熊短牛的巨大代價,實現了市盈率水平從50倍向13倍的回歸,期間新股的高價發行延緩了回歸的速度。如果經過以上諸多環節的綜合改革,新股以折扣價而不是溢價發行,按照數學原理,新股上市之后勢必會向市場估值平均水平回歸,這將不斷推升、而不是壓低市場的估值水平。換言之,大量優秀公司以折扣價上市,有利于二級市場的長線走強。

  保持新股在折扣水平上的充分供應、以更加市場化的程序改進上市審批、不斷增加機構投資者的風險責任,這三個互相聯系的環節,是構建健康股市的必經路徑。顯然,證監會的新政正行進在正確的方向上。

  (作者系廣晟財富投資管理中心投資總監,曾任某海外對沖基金經理)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