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
隨著股指特別是創業板和中小板指數的連續下跌,新股也從“香餑餑”變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機構投資者網下申購的熱情大幅降溫。上周langma信息詢價,僅有18家詢價機構參與,發行宣告中止,正是新股不受市場待見的佐證?v觀去年的新股發行,由年初的過百倍市盈率,到年末隨處可見的20、30倍市盈率,也顯示出市場在以自身力量調節新股發行。
但新股發行存在的問題卻仍沒有解決。比如,在2010年10月啟動新股發行第二輪改革時,市場各方都寄望于增加網下配售者的單筆配售數量,能有助于解決新股發行的“三高”頑癥,但審視這一年多來的實情,由于單筆中簽量高,在市場轉暖時,新股上市漲幅較大,網下配售機構為了博中簽,被迫上抬發行市盈率,而在市場轉冷時,發行方通過人為設定較低的入圍率,遂使發行市盈率下降速度相較原先更慢。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目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使新股真實反映其市場價值,為此,根據既往的經驗并結合近期媒體有關的報道,筆者以為應當在如下幾個方面改革:
首先,適當加大網下配售機構的配售比例。在國際市場,新股配售往往過半數是面向機構投資者,但由于以往國內的新股市場火暴,在中小投資者眼里新股穩賺不賠,機構網下配售的比例因此被限制在極低的水平。在2009年重啟新股發行時,為了滿足中小投資者的訴求甚至做出了單一賬戶網上申購不超過千分之一的限制。但在如今新股不再低風險的新環境下,網上打新的資金參與度大幅下降,這就使得當初的一系列限制有了調整的必要。適當加大網下配售機構的配售比例,有助于增加詢價機構的話語權,改變目前新股發行中投行和發行人過于強勢的狀況,有利于新股的定價更加貼近于市場的真實水平。
其次,取消網下配售的限售期,這一點應與加大網下配售機構的配售比例同時做出,否則一旦網上配售比例下降,使得首日流通股數減少,就可能引發新股的首日惡炒。首日新發股份全部流通,將會大幅降低新股被爆炒的概率,也會降低網下配售機構在詢價時所面臨的鎖定期的不確定性,更有利于詢價時做出合理的估值。當然,有投資者可能認為,取消網下配售的限售期會導致網下詢價機構在詢價時報高價,筆者以為,這種思維是在過去新股不敗的環境下形成的,在新股上市首日網下配售部分不能流通時就已有半數破發的情況下,取消網下配售的限售期只會使新股的定價更加合理而非虛高或者虛低,更有利于市場的穩定。
第三,限制投行的自由定價能力,按不高于詢價機構報價平均值的方式確定發行價。以往詢價機構之所以不愿意報低價,很大程度上與投行自由定價可大幅偏離詢價機構的平均詢價中樞有關,龐大集團、雙星新材等跌幅較大的個股,均是如此。以詢價機構的整體詢價而非個別高價申購者的報價作為定價基準,將會更有利于詢價機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最后,將深市的網下配售改回比例配售制。在增大網下配售比例,限制投行自由定價的前提下,由于單個詢價機構可通過少量低價的策略申購,投行和發行人此前通過打通少數詢價者關系就可定出高價的策略失效,也能使部分受限于整體資金配置比例要求的資金入場詢價,將更有助于整個市場的詢價反映其真實合理的價格水平。
說到存量發行、改良的荷蘭式招標等做法,筆者的看法是,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存量發行能增加供給,減少超募,但隨之帶來的道德風險不容小視,在券商過度包裝極為普遍的情況下,簡單采取存量發行,易使發行人加大其包裝力度,增加新股長期面臨的風險,因此必須慎重而行,即便采取存量發行,也必須與一系列對公司虛假包裝的懲處措施配套。而采用改良的荷蘭式招標,則必須杜絕投行在詢價申報期獲得申報價格和數量的可能性,否則很可能會形成一輪新的尋租。
(作者系東航金融注冊金融分析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