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潘清
即將登陸中小板的雙星新材,以65.52%的網上中簽率創下了A股市場一個令人尷尬的紀錄。
與此同時,隨著IPO凍結資金屢創新低、新股上市首日頻現“破發”,各路資金對于“打新”的熱情正迅速退潮。而此番超高中簽率的亮相或許是一個預兆:延續了多年的新股盛宴正邁入尾聲,離“散場”已經不遠了。
雙星新材遭遇超高中簽率
被譽為“聚酯薄膜領域先驅”的雙星新材,尚未正式登陸中小板就先成了“明星”——65.52%的超高中簽率,創下了A股新股網上發行的新高。
根據公司發布的公告,此次雙星新材IPO網上發行有效申購數為6379.65萬股,配號總數127593個,超額認購倍數僅為1.53%。
雙星新材的網下發行也同時“遇冷”。不僅有效申購獲得配售的比例高達48.57%,且新華資產管理公司一家機構就獲得了1020萬股網下發行總量中的990萬股,被業內戲稱為“包銷”。
雙星新材的命運或許一開始就注定了。上市保薦人光大證券給出了70.76元至81元的估值,讓眾多券商研究員同聲喊“高”。即使是最終55元的發行價,也讓不少投資者覺得“不值”。
對于此次IPO,廣發證券給出了“謹慎申購”的評級,而海通證券的建議則是“不申購”。
實際上,雙星新材的遭遇,只是近期新股中簽率持續走高的縮影。來自國開證券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A股市場今年以來共發行新股138只。自1月下旬以來,中簽率就開始呈現整體上升趨勢,并不斷創出新高。在雙星新材之前,東方鐵塔和電科院就曾分別收獲10.11%和18.69%的中簽率。而計劃登陸滬市主板的文峰股份,中簽率也高達24.69%。
中簽率節節攀升 “打新”收益持續縮水
新股中簽率連創新高,意味著進入一級市場的資金開始大舉撤離。國開證券研究中心負責人分析認為,這與當下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不無關系。
這位負責人表示,中國于2010年下半年開始步入加息周期。伴隨連續的貨幣緊縮政策顯現其累積效應,資金面開始趨于緊張。數據顯示,4月M2與境內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比值為3.65,仍處于歷史低位。在對持續緊縮政策的擔憂中,投資者對于一級市場變得前所未有的謹慎。
從更長時間段來觀察,中簽率走高其實早有“苗頭”。2010年新股平均中簽率為0.93%,較上年增加了近六成。
與中簽率節節攀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打新”收益率的持續縮水。來自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3月初至5月18日上市的近70只新股中,28只首日“破發”,占比超過四成。其中,8只新股首日較發行價下跌超過或接近10%,龐大集團更較發行價大跌23.16%。
另據統計,從去年11月新股發行二次改革以來至今年5月23日,已發行上市的184只新股中超過七成已跌破發行價。
這意味著,伴隨“打新”熱的退燒,越來越多發行市盈率畸高的新股已經從以往的“香餑餑”變成了而今“燙手的山芋”。
“泡沫”破滅可能倒逼IPO定價理性回歸
根據現行IPO制度,網上發行對象為普通投資者、網下為機構投資者,網上申購不足部分,主承銷商可劃撥到網下發行,但網下申購不足的部分,主承銷商不能回撥到網上發行。這也意味著一旦申購不活躍,主承銷商將面臨較大的余額包銷風險。
在許多市場人士看來,新股中簽率和破發率的雙雙走高,已經成為市場化發行體制改革效果的初步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股中簽率創出新高的同時,A股市場出現了一波持續下跌。5月30日,上證綜指走出“八連跌”,盤中跌破2700點整數位并創下四個多月收盤新低。
“一級市場的高價、高市盈率‘泡沫’,已經成為二級市場的負擔。而二級市場正在經歷的持續深幅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泡沫’破滅的過程。”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仇彥英(微博 專欄)說。
國開證券研究中心負責人也表示,短期而言,一級市場出現的申購遇冷對于二級市場的虛高定價部分可起到“擠泡沫”的作用;長期而言,則對中國股市的健康平穩運行具有積極意義。
“新股中簽率的走高正在倒逼IPO定價實現合理回歸。”這位負責人說,這不僅反映出市場投資者投資行為漸趨理性,也標志著A股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功能正在不斷增強和完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