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海證券報》報道,隨著新股發行改革的逐步推進,證監會近期大幅壓縮審核時間,發行節奏市場化特征日益明顯。部分投行人士稱,“近期IPO審核效率大大提高,材料上報后1到2個月內就會反饋,半年之內就有望完成從受理到發行的全過程。”
縮短IPO審核時間,將IPO項目從受理到發行的時間控制在半年內,這是管理部門為發行制度改革所進行的又一項新的探索。
今年以來,進一步改革新股發行制度的呼聲不絕于耳。雖然總體說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但在積極嘗試方面,管理層還是有實際行動的。比如,為遏制發行人超募的問題,管理層要求新股上會務必要對首發比例嚴加控制;將中小規模發行人首發比例上限控制在不超過總股本25.1%的范圍之內。
不過筆者認為,縮短IPO審核時間不利于發審委提高發審工作的質量,不利于替中國股市把好第一道關。
目前發審工作面臨問題非常嚴峻。一方面由于新股成功上市后帶來的巨大利益誘惑,這就使得大量的公司都涌到IPO這條道上來了,甚至就連一些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通過包裝、造假等方式也擠進IPO的隊伍里來。這需要發審委員們來認真辨別。另一方面,發審工作又只是停留在“聽故事”階段,并不深入到上會公司的現場去深入了解情況,這就很容易讓一些包裝漂亮的公司蒙混過關。
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今年4月6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保薦項目盡職調查情況問核程序的審核指引》,通過在發審過程中增加“問核機制”來保證保薦人盡職盡責,提高新上市公司質量。如在每個保薦項目見面會當天,由審核人員約請保薦機構的保薦業務負責人或保薦業務部門負責人、簽字保薦代表人,逐項詢問該項目主要問題的盡職調查工作情況,并由上述人員簽字確認其已勤勉盡責履行各項盡責調查義務,其問題將涵蓋審核過程中關注的近40個方面,包括投資者投資判斷時關注的重要事項。根據“問核機制”,發審過程中的審核時間應該是進一步延長,如果是縮短審核時間,這豈不是讓包括“問核機制”在內的發審過程形同走馬觀花了?
不僅如此,縮短IPO審核時間也不利于發揮輿論方面的監督作用。由于發審工作所存在的巨大漏洞,最近幾年輿論監督在發審過程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一些問題公司最終就是倒在了輿論監督面前,但IPO審核時間壓縮,將受理到發行的時間控制在半年內,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縮短了過會公司接受輿論監督的時間,不利于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很容易讓一些“人造美女”蒙混過關。
因此,為了保證新公司的質量,IPO審核時間不僅不應該縮短,而且還應該適當延長。IPO審核工作不能為了加快新股上市節奏,而放松對IPO審核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