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身邊發生的幾件似乎關聯不大的事情引起了我的關注。一件事情是關于新股定價方面的,新股詢價和定價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這其中,投行方面對新股最終定價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眼下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在上市公司路演溝通和出具的投資價值報告中,承銷方對新股定價的預期基本是以2011年預期市盈率40倍左右作為基準,參照行業屬性、成長性預期和發行規模大小等因素略做調整。在和一些投行人士的私下交流中我們也提出,新股發行定價和同類公司二級市場定價差異過大可能對新股上市后的二級市場走勢形成負面影響,對方也認同我們的觀點。但是他們私下里也有他們的顧慮,如果別人都發40倍,你發20倍或者30倍,那么上市公司方面會不滿意,同行會覺得你沒能力,這對今后業務的開展會有負面影響。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只要能發得出去,那么按照行業規則定價發行就是投行的最佳選擇,高價發行的后遺癥就不是投行和承銷商在發行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無獨有偶,前不久在一次券商上門路演中也遇到看起來和前面關聯不大的事件,一位賣方分析師在行業路演的時候主推一個三線公司,我看了看這個公司的基本資料,質地雖略有改善但整體一般,同比的高增長主要還是來源于既往的低基數。從總市值、市銷比等指標來看都遠遠超過行業內的一、二線公司估值,市盈率更是達到2011年40倍以上,整體來看這個股票的市場定價已經很充分地體現了市場的樂觀預期。我詢問該分析師為什么該行業內一些一線公司成長性也還不低,估值僅僅只有2011年20倍左右,為什么他主推一個估值達到40倍以上的三線公司呢,難道真是對變化的關注超過對企業價值本身的關注嗎?該分析師回答,在他覆蓋的這個行業,目前估值定價的基本規則就是一線公司20倍左右,二線公司30倍左右,三線公司40倍左右。對于這個在他眼里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推薦理由顯然又是一個平常工作中遇到的“規則”案例。
前面在股票發行和賣方路演推薦過程中的這些小插曲,相信對于其他機構投資者而言也是屢見不鮮。按照行業一般規則來,似乎無可厚非,不僅在資本市場,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是大家處理事情、協調利益關系的經常性準則。正因為這樣,也才有了“潛規則”一詞,精辟地概括一些沒有明文規定,但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實際起作用的、人們必須“遵循”的規則。
對于上面提到的在新股定價和賣方推薦中這樣類似的規則,其他的不論,只是從后果來看,就存在著諸多負面效應。新股發行過程中,上市公司和承銷方在現有機制下按照行業規則高溢價發行,過分強調上市公司和承銷商利益,導致了許多公司超募現象嚴重,降低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另外遠高于二級市場同類公司估值水平的發行價,也為個股上市后的價值回歸走勢埋下伏筆,系統性降低了新股這個本該為市場帶來新鮮血液的群體在二級市場上的整體投資價值。而上面提到的前期賣方路演推薦高估值三線公司的案例,回頭看了看,當時的價格幾乎就是該公司半年來的最高點。其實這類事情對于賣方研究員是經常遇到,當市場出現估值泡沫的時候,是獨立客觀從實際出發評判公司投資價值,對估值泡沫說不,還是默認這種現狀的“合理性”隨波逐流,相信對不少賣方研究員都是個兩難的選擇。
類似的事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隨處可見,一些現實中形成的“潛規則”束縛著我們的思想,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和行為。這類現象背后的邏輯就是在于承認現存的、約定俗成的一些慣例和規則的合理性,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很多時候,既存的規則和慣例也常有不合理的一面,因循守舊往往會導致或者放縱謬誤的發生。
在“讓××飛”成為時下流行用語的年代,希望資本市場不要“讓慣例飛”、“讓潛規則飛”,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各個參與方共同的呵護,不要讓慣例、潛規則成為懈怠、回避或者損害其他參與方利益的理由或者借口。對于我們機構投資者來說,也要秉持專業、客觀、獨立的態度,不拘泥于一些規則慣例的束縛,深入研究,做價值的發現者而不要在市場中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