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截至6月30日,共有64家創業板公司披露了超募資金使用計劃,已公布使用計劃的超募資金共計72.39億元,占超募資金總額的17.35%。其中,59家公司超募資金已使用比例低于20%,超募資金使用率偏低,反映創業板公司對超募資金使用的謹慎態度。
證券時報記者 肖 漁
與創業板公司高定價發行伴生的一個直接問題就是巨額超募資金的形成。超募資金該怎么用、該怎么管,一時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也一度引起各種非議。值得慶幸的是,監管層已經未雨綢繆地制定了相應的監管措施,絕大多數創業板公司使用超募資金能夠立足主業,小心謹慎,嚴格按規矩辦事。
超募引發的“是是非非”
無論是在主板還是創業板,近一年來超募現象都是熱潮;有人甚至將超募視為上市公司亂花錢、二級市場下跌等各種問題的“原罪”,對資金超募口誅筆伐。然而,是非之經,不可不分。超募資金有其產生的客觀性和合理性,在嚴格的募資監管下,將超募的錢用好也有助于優勢企業上市后加速發展。
專家指出,以資金是否超募而對發行定價質疑其實是忽視了企業的內在價值。而至于超募帶來的資金合理使用和監管問題,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在這一共識下,在創業板開啟近一年后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市場人士已經認識到,市場化定價帶來的股價穩定和超額募資是一對共生的產物,只要監管到位,運用得當,超額募集的資金將為企業提供持續助推力。
“對一家每年以50%增速發展的優質創業板企業,高成長性可能在中期、甚至短期內帶來意料之外的發展機會,比如新的并購機會、產能擴建或市場開拓需求等。此時,超募資金對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將起到強有力的支持作用。”某券商資管部負責人如是表示。
各項監管措施環環相扣
目前,監管部門對超募資金的管理比以往更加嚴格,尤其是對超募較多的創業板公司,各項監管措施環環相扣,不給上市公司鉆空子“亂花錢”留任何空隙。
據權威人士介紹,在創業板發行監管環節采取的募集資金監管措施已有四項:一是在《證券法》的法律框架內,引導創業板公司貼近25%的法定最低線發行,從發行規模上最大限度控制單一企業募集資金金額;二是創業板招股說明書準則對募集資金的存儲、披露和運用做出了明確規定,明確要求募集資金應當圍繞主營業務進行投資安排,引導社會、媒體監督企業募集資金投向及使用效果;三是從發行環節向上市公司監管部門、企業所在地派出機構和交易所等一線監管部門出具持續監管建議書,逐項列示公司及相關當事人在上市申請文件中做出的各項承諾,包括募集資金使用方面的承諾,建議持續跟蹤關注公司上市后承諾履行情況;四是要求保薦機構持續關注發行人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對涉及募集資金的事項發表獨立意見,如果公司存在證券上市當年累計50%以上募集資金的用途與承諾不符等情況,將追究保薦代表人的責任。
除了在發行的“進門”環節嚴格把關外,監管部門在創業板的持續監管環節,也實施了嚴格的募集資金監管措施。第一,在創業板定期報告格式準則中,要求上市公司列表說明募集資金承諾投資項目、項目進度與實際投資項目、進度的異同,并說明尚未使用的募集資金用途及去向。第二,在《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創業板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指引》和《創業板信息披露業務備忘錄第1號——超募資金使用》中,對募集資金的管理、使用、審批及相關信息披露進行了規范,明確要求超募資金必須投資于公司的主營業務,而不能用于諸如開展證券投資、委托理財、衍生品投資、創業投資等高風險投資以及為他人提供財務資助等業務。第三,在創業板公司上市3個月內,實行每周“零報告”制度,每周將公司運行情況、重大媒體報道、募集資金尤其是超募資金的使用和管理進行及時通報處理。第四,證券監管部門將募集資金運用情況作為創業板上市公司持續監管的重要內容。
創業板公司銘記按規矩辦事
一份來自權威部門對創業板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情況的分析表明,創業板公司能夠立足主業,按披露實施募集資金投資項目計劃,未發生變更募集資金投向的情形。
一方面,創業板公司募集資金實施專戶存儲,首先就從制度上確保了資金存管合規、安全。截至2010年7月30日,100家上市公司按規定開設了募集資金專戶,并與保薦機構、存儲銀行簽署了募集資金三方監管協議,對全部募集資金實行專戶存儲。這樣做,便于投資者監督,也便于監管部門持續跟蹤監督。
另一方面,創業板公司募集資金做到按披露使用,未發生改變募集資金投向的行為。從實際情況看,創業板公司計劃募集資金大部分用于主營業務,履行了招股說明書的承諾。目前,沒有發生募集資金投向實質變更的情況,僅有少數公司從項目實際需求出發,對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實施地點、主體和方式進行了調整。
統計數據還顯示,創業板公司能夠按披露計劃漸進投入募集資金,但總體上已投入的募集資金比例還較低。2009年度,共有42家創業板公司發行上市,均按規定在年報中披露了募集資金投入情況。
據統計,42家公司募集資金凈額共計231.47億元,其中計劃募集資金95.65億元,計劃投資于139個項目。截至2010年6月30日,42家公司中有33家公司已實際使用募集資金,139個募集資金投資項目中有82個已實際使用了募集資金(占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總數的58.99%),已投入募集資金共計11.26億元,占項目總投資額的17.65%。
就超募資金的使用,此前有關媒體提出頗多質疑。但證券時報從來自地方監管局和交易所的反饋看,在監管的嚴威和股東約束下,創業板公司對超募資金使用都很小心謹慎,大部分公司在做出決策前,都會主動和監管部門、保薦機構就合規性進行咨詢溝通,超募資金的使用做到了安全有效。
比如部分創業板公司以募集資金置換了預先投入的自有資金或銀行貸款,改善了財務結構。實際上,由于上市時間的不可確定性,為了加快募投項目建設,一些公司在上市前通常會用自有資金或銀行貸款預先投入項目建設,待募集資金到位后進行置換。如神州泰岳在募集資金實際到位以前,就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已使用自籌資金957萬元提前投入飛信平臺改造升級等募投項目。
截至2010年6月30日,創業板共有52家上市公司用募集資金置換了預先投入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自有資金,置換金額共計22.29億元,占募集資金凈額比例的3.59%。這些公司均按招股說明書計劃及上市規則等規定履行相應的審議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
此外,少數創業板公司還以募集資金暫時補充了流動資金,但這部分的比例相對較小。截至2010年6月30日,共有10家公司因業務發展而新增營運資金需求,按程序用閑置募集資金或超募資金暫時性補充流動資金,涉及金額3.63億元,占募集資金凈額比例的0.59%。
百家企業凸顯創業板創新特質
證券時報記者 肖 漁
隨著創業板公司數量升至百家,創業板企業的“面貌”、“體態”、“脾性”也展現得更加清晰,100家企業的群像勾勒出創業板立足創新的核心特質。創業板開板近一年來,也成功擺脫了早期對其“小小板”的質疑,創業板不拘規模、服務于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定位更加精準。
早在去年7月“創業板發行制度培訓會議”上,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就曾明確表示:“創業板企業到底應該是什么樣,不是靠規劃來的,是靠廣大投資者逐漸篩選淘汰出來,但不應該是中小企業板的小小板。”
本著這一原則,在創業板的申報初期,為體現與中小板的差別,創業板審核部門就提出兩方面的參考因素:一是行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環保節能、現代服務等6個領域的企業,以及其他領域中成長性特別突出的企業;二是在技術業務模式上創新比較強、行業排名靠前、市場占有率比較高的企業。為此,在創業板開板初期申請的百余家企業中,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行業等占七成左右的比例。不過,盡管如此,從已過會的企業看,也不乏傳統行業的企業。
“創業板沒有硬性的行業選擇標準,有的企業可能不適合創業板,但又不能說不符合創業板標準,保薦人、發審委都不好把握。”某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證監會相關部門在總結前期創業板工作時也曾指出:“有的保薦機構推薦的企業主要從事傳統業務,創新能力不夠突出;有的企業選擇申報創業板僅僅是覺得創業板的排隊時間短,發行市盈率高! 這些認識上的偏差說明,有必要引導市場各方正確認識和理解創業板,進一步明確創業板發展的主要著力方向。
為了給創業板正本清源,證監會于今年3月果斷制定出《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板推薦工作的指引》,進一步闡明我國創業板市場的功能定位!啊吨敢钒l布前,曾廣泛聽取了保薦機構、基金公司和相關部委的意見,適應了當時宏觀經濟的大環境,有較強的針對性!币晃唤咏O管層的人士透露。
這份《指引》分別列出了保薦機構“重點推薦”和“審慎推薦”的行業領域。符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特別是新能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等九大領域的企業,應重點推薦。而紡織、公用事業、房地產、交通運輸等八大領域則被劃入審慎推薦名單。
除IPO管理辦法規定的發行條件外,《指引》的發布使保薦機構對創業板的具體推薦選擇標準了然于胸!霸S多不符合篩選條件的就被直接勸退了,而不會貿然闖關!蹦炒笮捅K]機構負責人說。
創業板定位的修正還體現在發審門檻的大大提高,有投行人士介紹,“除了行業、盈利模式外,現在創業板對規模的要求也很高,利潤過低的企業都不可能通過!睋@位人士分析,小企業的風險太大,業績不穩定,能推薦上創業板的公司必須是經過了早期發展階段的企業。
創業板定位的進一步明晰,客觀上也讓創業板的包容性更強,吸納并誕生了一批具有“創新性”的大塊頭實力企業。比如南都電源、國聯水產接連刷新創業板的新股發行規模,甚至遠遠超過了許多中小板公司的發行量。
“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不斷調整,創業板重點推薦的行業和領域也會隨之不斷調整!睋晃唤咏O管部門的人士透露。在這位人士看來,《指引》發布后,創業板如何進一步適應國家的戰略發展需要,是不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還應該做哪些方面的調整,都可以積極討論,為創業板今后的持續發展找準發力點。
展望未來,創業板企業將呈百花齊放之勢:有小規模的,但行業有較大發展前景;也會有大規模的企業甚至超過中小板,只要行業代表創新方向,有較高成長性。創業板的百家、千家企業必將成為實施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踐行者和排頭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