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發行價、高市盈率、超高募資給市場帶來隱患
證券時報記者 躍 然
最近,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幾次公開講話時均提到繼續深化發行體制改革。毋庸置疑,市場對新股發行制度的再次改革充滿了期待。按照“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仍將是2010年證監會重點工作之一。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資金等“三高”現象,以及機構在詢價中“搶籌碼抬高價”的現象等,已經納入監管視野,新一年的發行體制改革可能會針對這些“病灶”開刀。
此次監管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強對詢價、定價過程的監督,完善一級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當前,上市公司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資金等“三高”現象以及機構在詢價中“搶籌碼抬高價”的現象引起市場較多關注。而機構詢價在發行價格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新股發行價格之所以越發越高,發行市盈率甚至上百倍,詢價機構的非理性報價無疑是重要原因。
“然而,國內股市的新股詢價之所以詢出如此高的發行價,固然與詢價機構的能力有關,與國內股市的不成熟有關,但詢價機制本身也存在完善的空間。報高價者無需承擔任何市場風險,最后的申購價格與機構的報價是兩回事,詢價機構報價再高,最后配售也是以申購價格來定。如此一來,詢價機構也就可以隨意報價,從而導致發行人、保薦機構、詢價機構之間聯手操縱新股定價。這也正是導致新股發行價格高企的最重要原因。”市場觀察人士皮海洲認為。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三個因素導致當前新股定價過高:第一,炒新一族對市場和新股的過分偏好,再貴的股票也有人接盤;第二,由于龐大炒新一族的過分熱情,使得打新一族有恃無恐;第三,承銷商和上市公司也利用打新和炒新的熱情,利用供不應求的假象來抬高發行價。
“建議新股申購、打包發行時嘗試從‘少量多次’變為‘少次多量’發行,這樣資金選擇面就會寬,避免了由于發行節奏控制的短期稀缺性而價格太高。”李大霄表示,打新總量要控制,打包申購、發行時次數減少、包量擴大,這會使資金選擇面拓寬。當然,也不能無限量發行,否則會拖累二級市場。所以,他建議計劃性地發行,如一個月發一次,或2周發一次,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一次性發10只、20只甚至50只新股。
此外,引入存量發售的建議再次被提起。業內專家分析,存量發行可避免發行過多新股造成募集資金過多,同時有助于增加新股上市首日股票供應量,降低市場炒作因素,減少限售股份積累。但存量發行賣掉股份所得資金歸股東個人所有,而不是歸公司所有,會造成部分股東提前套現,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