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私人銀行部投資顧問 李世彤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一直是股市中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新股發行改革雖然沒有達到“每人一手”的預期,但是“單個投資者只能使用一個合格賬戶申購新股”以及“每戶千分之一的網上申購賬戶上限要求”仍然被市場認為是“利益向中小投資者傾斜”的一大亮點。
只是,這一政策的效果卻在不知不覺中被證監會自我減弱,IPO重啟后僅一個月時間,新股申購即出現了重疊現象,久其軟件的資金解凍日與光大證券的申購日恰好相差一日,導致小資金投資者只能選擇一只。在隨后的新股申購中,這一現象不僅更為普遍,而且更加嚴重。新世紀與光迅科技的申購資金尚未解凍、博深工具與天潤曲軸又在8月12日同時發行,對小規模的打新資金而言,資金的利用效率被極大減弱。
IPO重啟首單桂林三金上市前,管理層頻繁強調新股投機的風險,不僅安排桂林三金與萬馬電纜同日上市、分流熱錢,甚至提前一日對某漲停板敢死隊重要賬戶的交易進行限制。即便如此,兩只新股首日的最大漲幅分別達到96.97%和134.35%。此后,熱炒新股成為常例,四川成渝上市首日換手率達到88.31%,在盤中兩次暫停交易下最高漲幅仍然達到323.1%,但股價在尾盤跳水,其后兩個交易日仍連續跌停,追高的風險首次顯現。
統計數據顯示,新股上市首日,證券公司、基金等專業機構沒有參與兩只新股的買入。也許,在管理層的眼中,普通投資者成了不聽話的壞孩子,而管理層處理普通投資者卻是最為難的。一來法不責眾;二來會傷及無辜。或許在無奈之下,管理層不但加大了新股發行速度,也同時降低了普通投資者申購新股的機會。
不過,管理層未免選錯了監管方向。且不說“打新”投資者大多為低風險資金,參與“炒新”的并不多;即便炒新的多為個人賬戶,也一定是有百萬、千萬級的個人賬戶在其中推波助瀾,真正的小散戶只是偶爾為之,決定價格的依然是“漲停板敢死隊”之流。在此前的幾只新股中,國信證券深圳泰然九路營業部、建銀投資鄭州緯五路營業部、招商證券深圳益田路營業部等短線交易集中的營業部即頻繁出現。
熱炒新股原本不是管理層的責任,不必強詞奪理,當然也不必以降低無辜的普通投資者的利益來完成監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