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本輪慢牛行情的回顧和展望
■ 《紅周刊》特約作者 司空見
熊市反彈論者的尷尬
一個月前的6月3日,某個財經節目里有位證券分析師說:“目前市況與2001年上半年滬指從1900點漲到2245點的狀況非常相似。”這天滬指報收2778點,這位證券分析師的話代表了一批人的觀點。
眾所周知,滬指2001年6月14日的2245點是“5·19”行情的頂點,“5·19”行情啟動于1999年5月17日的1047點,而2005年6月6日的998點低于“5·19”行情的起點。這位證券分析師把目前的市況與滬指8年前6月的狀況相比,是為了表明,始于2008年10月的上升行情結束后,還有創新低的C浪下跌,就像“5·19”行情的起點會被擊穿一樣。
盡管“5·19”行情的起點后來被擊穿了,但“5·19”行情是波牛市行情。熊市反彈論者為什么要將他們認為的B浪反彈與歷史上的牛市行情作類比呢?
那是因為滬指從2008年10月28日的1664點漲到12月9日的2100點,進而漲到2009年2月17日的2402點,我們都可以從上海股市的歷史上找到類似的熊市反彈先例。但當滬指漲到6月3日的2778點時,熊市反彈論者在上海股市歷史上就再也找不到類似的B浪反彈了,于是只能與2001年6月摸高2245點的行情去相比。
所以,盡管滬指從2008年10月28日1664點啟動的行情,與滬指從1996年1月19日512點啟動的行情有更多的相似之處,熊市反彈論者卻不愿去面對。這就是熊市反彈論者的尷尬。
從1258點看頂部形成規律
這里的1258點,是指1996年12月11日滬指的1258點;從1258點看頂部形成規律,則是套用2009年4月18日第16期“民間智慧”欄目的《從2402高點看頂部形成規律》這一標題。
滬指從2009年3月3日的2037點上漲至今,最大的一段下跌是從4月22日的2579點到4月28日的2372點,跌了207點。滬指第一波摸高2100點后跌了286點,第二波摸高2402點后跌了365點。如果滬指4月22日的2579點是一個類似于2100點和2402點的階段性高點,那么按照“事不過三”的說法,4月22日開始的下跌即使不超過365點,也會超過286點。可見,滬指的第三波上升行情并沒有在2579點處止住腳步。
那如果從1258點看頂部形成規律,我們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1996年滬指有三波上升行情,第一波從1月19日的512.83點到4月29日的739.29點,上漲了44.16%;第二波從5月24日的630.32點到8月12日的894.88點,上漲了41.97%點;44.16%與41.97%只相差2.19%,比起本輪牛市前兩波行情26.18%和32.40%的漲幅更有規律。
但是,第三波行情卻從1996年9月13日的752.68點到12月11日的1258.69點,上漲了67.22%。如果這次從3月3日2037點起來的第三波上升行情也上漲67.22%,那上漲的目標位就在3406點附近。
降息的滯后效應逐步顯現
本輪牛市前兩波行情的上漲幅度不及1996年那輪牛市前兩波行情的上漲幅度,為什么偏偏要預測本輪牛市第三波行情的上漲幅度會和1996年那輪牛市第三波行情的上漲幅度一樣呢?那就不妨看看2008年12月13日我在《井噴行情已向慢牛行情演變》一文的觀點。
當時“我認為CPI回落與之相對應的大幅降息就是最大的利好。在儲蓄率比例較低的國家,大幅降息對股市沒有刺激作用可以理解。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儲蓄比例較高的國家,大幅降息對股市一定會有滯后效應。降息效應既然是滯后的,那么在牛市前兩波上升行情中的作用就不明顯,還不是行情上漲的主導力量。等到第三波上升行情起來時,降息的滯后效應就發展壯大為行情上漲的主導力量。
滬指從2008年10月28日1664點漲起來的行情背景,也處于類似于1996年一樣的降息周期。所以,本輪牛市與1996年那輪牛市的第三波上升行情,都是降息的滯后效應作為上漲主導力量。
既然行情上漲的主導力量一樣,那么行情的漲幅也就差不了多少。而且,本輪牛市在第三波行情見頂回落后,還會有第四波上升行情,正如1996年12月25日滬指在855點展開第四波上升行情那樣。
警惕形成頂部的政策因素
1996年12月,滬指在11個交易日里,從12月11日的1258點跌到12月25日的855點,與12月16日《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有很大關系。1997年5月12日的1510點,更是在被稱為“12道金牌”的一系列政策利空作用下形成的。
將本輪牛市與滬指從1996年1月19日512點啟動的行情作對應,除了從純技術角度去分析行情外,投資者還必須注意形成頂部的政策因素。說得更明白一點,如果沒有政策利空,滬指即使漲到3406點,也不會見到本輪牛市第三波上升行情的頂部,或者說第三波上升行情會與預期中的第四波上升行情連在一起走;如果有政策利空,滬指即使沒有漲到3406點,第三波行情也會提前結束,甚至本輪牛市也會提前結束。現在,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很有可能會壓縮滬指的上升空間。
新股發行不管如何市場化定價,最終要靠二級市場的資金來接盤。如果這次的新股發行進行市場化定價,出現水漲船高的局面,那會更多地消耗二級市場的活躍資金,從而削弱股市的上漲動力,使本輪牛市還未到達目標位就提前結束;如果出現水漲船翻的局面,那新股跌破發行價,會極大地打擊今年一路看多者的信心,促使他們遠離市場,本輪牛市也就結束了;如果出現的局面是新股原價上市,或者只比發行價高出一到二成,那當然是理想狀態。但本周五桂林三金和萬馬電纜上市后的表現宣告這只是個別人的一廂情愿。
于是,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現在面臨的難題就是,以后新股發行是按桂林三金和萬馬電纜上市后炒高的市盈率來定價,還是按桂林三金和萬馬電纜上市前的發行市盈率來定價。如果是前者,那么本輪牛市隨時有“突然死亡”的風險。如果是后者,那對本輪牛市的殺傷力會小一些。
最好是廢止所謂的“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恢復新股發行20倍到25倍市盈率定價的慣例。如果能這樣知錯就改,那么本輪牛市將劍指4090點,即2037×(1510÷752)=4090點。
不管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會不會壓縮滬指的上升空間,最后要強調的是,本輪牛市結束后的調整,不會是滬指從6124點到1664點那輪熊市的C浪下跌,而本輪牛市對歷史最大的貢獻,也將是大幅度抬高滬指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