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圈錢后七成超募資金閑置
209家創業板公司共超募千億,已安排使用315.6億;部分公司買房買車分紅,尋求資金出路
有錢花不掉,成了創業板一個奇怪的通病。而被花掉的錢,干了些什么也不一定。
數據顯示,創業板209家上市公司IPO融資金額達到1618億元,其中超募資金1002億元。截至4月底,創業板公司已安排使用超募資金315.6億元,占超募資金總額31.5%。這意味著,近七成超募資金仍處于閑置狀態。
而在已安排使用的超募資金中,用于與主業相關的直接項目投資和股權投資的比例接近60%,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的比例超過30%。
資金用途“變卦”
上市不足半年,晨光生物一紙公告,將招股書中募資用途下的四大項目打亂重來。
晨光生物是最近變更募集資金投向的一家創業板公司。3月31日,晨光生物公告稱,將招股書中募資用途下的四大項目打亂重來。
這家靠提取“辣椒紅素”聞名的企業在2010年11月5日掛牌上市,以30元/股的價格公開發行2300萬股。本次發行,公司募集資金凈額為6.49億元,超募資金3.29億元。
晨光生物招股書上披露的募集資金使用計劃中,共有四大項目,分別為年產2萬噸色素顆粒原料項目、年產2000噸精品天然色素項目、年產6萬噸植物蛋白項目和河北省天然色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項目,總投資3.2億元。其中,第一大項目“年產2萬噸色素顆粒原料”計劃建設投資四條萬壽菊顆粒生產加工線。
上市不足半年,晨光生物公告稱四條萬壽菊顆粒生產加工線縮減為一條。原因是,根據原料采購人員反饋的情況和公司技術人員在喀什周邊地區進行的種植面積調研,發現岳普湖縣地區萬壽菊種植面積不足。雖然公司積極培育基地并和部分農戶簽訂菊花種植合同,但每年產出的萬壽菊花仍遠遠達不到公司原設計1萬噸顆粒生產線對原料的需求。為減少設備閑置,剩余三條菊花顆粒線暫不投建。
一位投資者表示,“上市之前,公司難道沒有對投資項目做過調研嗎?把錢圈到手后再改變項目,有欺騙投資者之嫌。”
虛無的募資項目
像晨光生物一樣將募資項目打亂重來的公司不在少數,今年以來,國聯水產、樂普醫療等公司都有過類似舉動。
據《中國證券報》統計,截至去年12月14日,共有30家創業板上市公司變更首發募投項目,占全部已上市創業板公司的21%。其中,超過一半的公司變更了募投項目的實施地點和實施主體。
部分上市公司稱,募投項目變更是由于政策調整所致。例如,因酒泉高新技術工業園區西園被列為風電產業園,大禹節水不得不將“酒泉年產1.9億米滴灌管(帶)及配套節水器材生產線技術改擴建項目”移出該園區。
還有一些創業板公司原計劃使用的募投資金出現了剩余,于是選擇了建房。
九洲電氣公司宣布,將把募投項目涉及的設備和土建招投標方式節省下的部分資金,用于建設公司企業技術中心科研和設計用房,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項目建設期預計為6個月,投資總額需要1500萬元。九洲電氣同時表示,要是節省下來的資金不足1500萬元也沒關系,會用超募資金補足。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對于改變募集資金投入方向的理由,每個公司當然都會有一個說法。這個說法往往是相關政策和行業發生變化,導致投資轉向。因此,這樣的做法并不違規,投資者也無可奈何。”
該人士稱,對謀求登陸創業板的公司而言,募資項目本身并不多么重要,“這恰恰說明,上市前企業并沒有做充分的調研,有的甚至是報上一些虛無的募資項目,上市圈了錢再說。”
超募惡疾逢猛藥
錢圈多了容易出問題。從2009年底開始,監管層頻出政策猛藥,規范超募資金用途。
從一出生,創業板就面臨資金超募,首批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計劃募資70.78億元,實際募資154.78億元,超募比例為119%。
2009年10月,深交所發布《創業板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指引》,借鑒了目前主板和中小板市場的經驗后,針對創業板公司出現的超募資金現象,做了特別規定。
即超募資金應存放于募集資金專戶,且應當投資于公司的主營業務,不能用于開展證券投資、委托理財、衍生品投資、創業投資等高風險投資以及為他人提供財務資助等;公司最晚應當在募集資金到賬后6個月內,做出超募資金的使用計劃并提交董事會審議通過后及時對外披露。
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曾公開表示,超募資金是否會出現問題關鍵還是看上市公司管理團隊是否規范運作、穩健經營。宋麗萍認為,只要創業板公司規范管理,超募不是問題。
到2009年底,監管層發現,創業板公司超募資金比較大,部分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存在大幅下降的風險。
2010年初,深交所再出新規,對于超募資金用于永久補充流動資金和歸還銀行貸款的金額,規定每12個月內累計不得超過超募資金總額的20%;對于單次實際使用超募資金金額達到5000萬元人民幣且達到超募資金總額20%的,特別規定應事先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4月1日開始實施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公開譴責標準》,針對創業板公司超募資金比例較高的特點,從資金占用、違規擔保、募集資金管理三個方面設定明確的違規標準。
大筆資金尋出路
政策猛藥之下,“不差錢”的創業板公司開始絞盡腦汁為手上去向尚不明的大筆資金尋找出路。
手握大筆資金,投資項目不過是個傳說,激進擴張不失為一種選擇。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愛爾眼科。2010年,愛爾眼科“收購新建”雙管齊下,兼并收購了包括北京英智、郴州光明、天津麥格等6家眼科醫院的股權,還通過自建或增資擴股分別在昆明、長春、菏澤、南京等城市投資設立了連鎖醫院。一位分析人士稱,規模急速擴張的同時,風險也蘊含其中。
買樓則代表創業板的另一類超募資金流出類型。梅泰諾把超募資金中的2324.508萬元用來買辦公樓———北京海淀區的曠怡大廈8層,建筑面積1131.6平方米。大禹節水利用超募資金中的1000萬元購置辦公設備、運輸車輛、交通工具,其中,既有運輸貨車,也有交通車輛。
還有的創業板公司直接選擇了分紅。2009年,創業板各個公司首份年報發布時,慷慨分紅就已經成了其突出亮點。信立泰10轉10派10元、神州泰岳10轉15派3元,中元華電10轉10派5元……
有分析人士認為,對于超募資金,最無效率的處理方式之一就是分紅。因為從理論上講,就是投資項目收益不足以覆蓋投資存款利息,只好把錢發了。而為投資者找到適合的項目原本是上市公司應有的責任。
“真正高增長的企業不會這樣做。美國資本市場成長起來的微軟,20多年沒有分紅,谷歌也是。因為他們十分需要這筆錢。投資者是從他們的業績成長中獲利,而不是直接分紅。”上述分析人士稱。
專題統籌/本報記者 張慧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