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資本市場“氣勢如虹”的發展下,股市也變成了企業的“圈錢地”和企業家、高官和大股東們的“造富機器”。根據《投資者報》統計,2010年,A股上市公司一共有466家公司受到3532人次的高管減持,總套現金額達到135億元。
如果將A股公司作為一個整體,在抵消增持額后,A股公司2010年的凈減持額為130.7億元。再進一步看,創業板又是“減持”的主力軍。據統計,去年創業板公司高管的凈減持額為101.3億元,占全部A股公司凈減持額的比重達到77.7%。
創業板演繹出一個個造富神話,然而高于實際價值的股票估值、豐厚的套現回報、對未來市場預期的不確定性,以及國內固有的“畢其功于一役”的上市模式,也讓中國的“納斯達克”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困惑。
仔細想來,這種發展困惑恐怕是中國創業板功能錯位所導致的。創業板的首要定位是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孵化器”,中國要建立起具有國際水平、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群體,實現對于發達國家高科技領域的追趕。
然而根據研究發現,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估值和成長性的相關系數為0.48,相關性并不十分顯著。實際上,相當部分能夠邁進創業板上市門檻的并不是真正的創業企業,而是披著“靚麗包裝”的成熟盈利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