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新股 > 聚焦創業板開板一周年 > 正文
“目前的創業板只有一些交易性的機會,整體上沒有投資價值”
□本刊記者 沈乎 | 文
創業板誕生一周年的首個交易日即將到來。
“創業板的高價早已透支了未來。”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創業板分析師說,“坦率地說,目前的創業板只有一些交易性的機會,整體上沒有投資價值。”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只創業股票的掛牌上市,盛況被形容為雞犬升天——所有股票均在盤中觸及漲停。根據深交所的統計,截至2010年10月28日,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共有134只,合計募集資金988億元,平均發行市盈率約66倍。
一年來,除少數個股,創業板整體維持橫盤震蕩,當前的平均市盈率仍高達64.6倍。即便是被坊間預測為創業板退市第一家的網宿科技(300017.SE),市盈率也高達109倍,市值高達31億元。
到11月1日,首批上市的28只創業板個股中,有27只個股的12億股解禁,這個數字已經超過這27只個股的全部流通盤10.4億股。目前創業板總市值5951億元,流通市值1348億元。“解禁幾乎就等于減持。”不止一位券商分析師作如此判斷。
估值居高不下
爭議了近十年后開盤的創業板承載了巨大的期待。開板之初,投資者給予的估值“一步到位”。隨后創業板公司高成長性光環失色,加上提前反映解禁的預期,市場不斷下挫。“到8月股指橫著,個股跌得厲害,尤其是前28家;9月股指跌得比較厲害,這是對半年報業績的反應;10月迎來利空的真空期,‘十二五’規劃又有提振。從資金面看,之前房地產有一輪小復蘇,吸走了部分資金,之后第二輪調控出臺,資金又流入。”一位分析師這樣解說。
10月18日,《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下稱《決定》)公布,目標是到2015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有關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
隨著這一消息,創業板再次鼓樂齊鳴,雞犬升天。《決定》公布次日,創業板個股普漲,申萬創業板指數上揚6.49%。
截至本周,創業板大部分公司已公布了三季報。從三季報看,不少基金選擇了增倉。如銀江股份(300020.SZ),機構持倉從流通股本的20.84%上升到了22.48%。
深交所統計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參與創業板的深度有大幅增加。機構投資者買入創業板股票成交比例,已由上市首日的2.83%增至9月底的6.49%,持有創業板流通股的比例由上市首日的0.02%增至20.92%。
“目前看,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資金不太中意創業板,主要是內部‘熱錢’在參與,第一大戶是基金。基金重倉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出不去,只能拿著;二是長期看好新興產業,挑選了深度研究的個股;三是雖然占流通股本比重大,但絕對值小,即使下跌也對業績沒有多少影響。”上述分析師表示。
雖然基金在部分個股上激流勇進,但總體而言,解禁后留守的形勢并不樂觀。“據我私下了解,它們的態度是能套現的都套現。因此,未來的股票供給要增加1倍,11月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幾乎每個月都有解禁。在這個基礎上,資金如果沒有相應增加,股指可能就會下行。”他說。
業績令人失望
套現的直接原因,仍是創業板成長性配不上這高高在上的估值。從2010年中報披露的數據看,創業板整體凈利增長只有25.63%,遠遠低于中小板和滬深300。
“主板和中小板個股與周期性更強,今年的高增長是建立在去年低基數的基礎上,所以板塊之間一年的比較可能不是很說明問題。”另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本刊記者。
為公平起見,深交所使用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來說明創業板“業績增長具有持續性”。2008年上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創業板公司半年度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16.64%,高于深市主板、中小企業板相應的增長率4.64%、5.52%。
“越早上市的公司,今年體現出來的增長率越低,這一定程度上是過度包裝的后果。”上述分析師說。“因此,創業板公司在上市之初業績增速較快,之后呈現逐漸回落,甚至出現負增長。”
中原證券研究所劉鋒按照上市時間將創業板公司分為三組——2009年上市的36家、2010年上半年上市的54家和下半年上市的23家。三組企業的中期利潤增長率呈現明顯遞增,分別為18%、27%、31%。他指出,用同樣的方法統計中小板,則并未顯現出如此明顯落差。
據本刊記者統計,創業板共有12只股票在2010年一季報和中報中凈利潤增長持續下降,其中包括五只首批上市的股票。
尤為典型的是由國信證券保薦的網宿科技(300017.SZ),自從上市半年后,一直利空不斷,業績下滑。
令人質疑的首先是網宿科技的業務模式。其主營業務是為網站提供配套的互聯網業務平臺綜合服務,不具有較高的行業或技術壁壘,服務商多如牛毛,很難說具有創新性;即便按照網宿科技披露的市場占有率,也很難說具有規模優勢。
上市半年后,2010年3月9日,該公司公告董事、總經理彭清和獨立董事王開田皆因“個人原因”去職,引起輿論嘩然。3月24日,公司披露四季度虧損,全年凈利潤增長僅為4.78%,在創業板公司中墊底,被稱為“最爛年報”。2010年一季報、半年報和三季報中,公司凈利潤增長繼續下降,與招股說明書中歷史數據體現的趨勢大相徑庭。
網宿科技的問題在創業板絕非獨一無二。一位券商自營部門人士對本刊記者說,部分創業板公司頭頂新興行業的光環登堂入室,獲得超募,實際卻業務模式陳舊,甚至募集資金投向也站不住腳。這些公司路演時還爭相派發貴重禮品,但最終難逃原形畢露。
制度缺陷重重
從行業、業績、規模到制度漏洞,“創業板和中小板沒有太大區別。”這是業內共識。
雖然俏江南、狗不理和涪陵榨菜等傳統企業被拒之門外,但很多傳統行業企業還是擠進了創業板。深交所稱,創業板吸納了一批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公司,54家創業板公司屬于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公司數量的43.90%。
從發審制度看,3月證監會將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先進制造、高技術服務等九大行業被確定為保薦機構可以“重點推薦”后,10月29日,在創業板成立一周年大會上,為新興行業中具體企業把脈的第一屆創業板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15名專家被聘為首屆委員。
“保薦人跟了幾年,比任何人都了解這個企業。目前創業板公司的質量不高,部分源于披露的不誠信,存在隱瞞和過度包裝,只說好的不說差的。這些問題,保薦人肯定有誤導或串謀的責任。保薦人不把關,相應的懲罰不落實,企業質量好不了。”有關業內人士認為,專家咨詢委可能會制造新的尋租機會。
與此同時,創業板企業過“熟”也一直為人詬病。根據創業板的上市管理辦法,發行人的最低門檻是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500萬元。但事實上,雖然已上市企業凈利潤不斷下滑,但截至2010年中報,平均每家公司的凈利潤仍超過3000萬元。這樣體量的企業早已超過了“創業”的階段,無怪乎業內人士宣稱,建立于高新技術園區股權代辦轉讓系統基礎上的新三板才是真正的“創業板”。
而上市之前的突擊入股、暗中的利益輸送、未受到任何限制的代持以逃避信息披露的大量灰色行為,均在創業板再度重演。
與創業板解禁同日,新股發行體制第二階段改革將于11月1日啟動,號稱以創業板和中小板為重點,第一條便是提高中小型公司新股發行中單個機構獲配股份的數量,加大定價者的責任,促進報價審慎和真實。 然而這樣的小修小補永遠也解決不了創業板發行審核制帶來的供求關系扭曲。
與此同時,創業板配套的制度設計缺陷重重,如退市制度一直難產,進一步推高了估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