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陳珂 發自上海
作為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配套措施,國務院近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表示,未來將適時啟動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發行人民幣股票。這意味著,境外公司發行中國存托憑證(CDR)或直接在A股市場發行股票已擺上日程,這也燃起了外資銀行金融機構登陸A股市場的熱情。
到內地上市還沒有時間表
“我們一直對來在內地上市都很有興趣,希望未來2~3年內,外資企業登陸上證所能夠成行,而匯豐也夠成為首批上市的外企企業之一。”昨日,匯豐控股企業傳訊部人士表示,匯豐控股傾向于整體上市而非匯豐 (中國)的分拆上市。此外,東亞銀行高層也在多個場合表示,希望登陸內地資本市場。
自國務院批準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計劃以來,一個頗為現實的問題在于,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多為中資企業,而作為國際性金融中心,其資本市場的構成無疑更需要國際化的色彩。
在5月4日的一次傳媒見面會上,匯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坦承,不少外資機構都有興趣到上海上市,除可籌集資金外,內地市場亦是全球焦點,這對品牌有正面作用。“待相關條例落實,匯豐亦會積極爭取到內地掛牌買賣。”
不過面對金融市場容量、法律法規安排及人民幣自由兌換等一系列因素,外資金融機構“整體赴滬上市”目前還停留在設想階段。“我們還沒有時間表。”上述匯豐傳訊部人士坦言。
“外資銀行的迅速表態,迎合了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規劃。”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機構更看重在內地的發展機會
分析人士擔憂的是,要吸引體量巨大的跨國公司,上海資本市場的市場容量、投資者整體水平、監管水平是否有足夠容納力?更棘手的在于,在人民幣尚未完全自由兌換之際,其在上海上市籌集的人民幣資金,或者只能投入發展內地業務。
郭田勇認為,“外資銀行在內地上市,可能不局限于在成熟市場IPO融資的目的。”外資銀行或許更看重的是未來在中國經營的長期效應。外資銀行機構在內地設立辦事處,再升級為法人銀行,已經經歷了兩個重要步驟。“相比于募集資金的有形收益,如果外資銀行看好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市場機會,在內地上市后市場對其本地化接受程度的深化,對其發展的長期效應更為明顯。”
同時,對于市場容量的問題,在分析人士看來,大型跨國金融機構先拿出一小部分股份來發行,即可突破這一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境外機構對赴上海上市雖然還停留在設想階段,但其與內地資本市場的聯系實際上已經日益緊密。而匯豐(中國)、東亞銀行早在去年已就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一事向有關方面遞交了申請。
相關新聞
臺灣地區銀行業積極籌謀進駐大陸
為配合兩岸簽訂MOU(金融監理備忘錄)的進程,向往大陸市場已久的臺灣地區多家銀行紛紛制定或調整進入大陸市場的計劃。
據悉,臺灣銀行原先曾制定規劃,希望通過向銀監會遞交申請,使得該行以前在祖國大陸的35家分行能直接就地復業。但昨日有臺灣銀行高層透露,該行已經調整進駐大陸市場的方案,將集中火力爭取首先在上海設立辦事處。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致電臺灣銀行公關部門,該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階段對媒體人士不便公開談論進入大陸市場事宜。
昨日臺灣第四大金融服務公司——中信金控也傳出希望進入大陸市場的消息。有媒體援引該行高管的話稱,該機構可能與大陸的銀行在理財、信用卡等方面展開合作。昨日,該行公關部人士表示,一切等政策明朗之后再做置評。每經記者 胡俊華